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054集:疫后复盘,规范初成

第1054集:疫后复盘,规范初成(第1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赵地医署建储记

疫情平息后的第三日,邯郸医署的灯火仍亮至深夜。竹简在素问指间铺开,墨汁顺着竹笔缓缓晕开,“传染病防治三则”七个字力透竹青,下方“一隔离、二消毒、三溯源”的注解,是她连日来复盘疫灾的心血。李伯端着一碗温热的姜茶走进来,粗粝的手指摩挲着案上沾过疹液的布巾——那是此次疫灾的见证,如今已晒得干硬,却仍能让人想起孩童们高热时通红的脸颊。

“姑娘,这三则记下来,往后再遇疫症,咱们心里就有底了。”李伯将姜茶推到素问手边,语气里满是欣慰,“只是此次能撑过来,多亏药田那批穿心莲和金银花存货,不然头三日患儿的药就断了。”

素问刚喝了口姜茶,暖意还在喉咙里打转,闻言眼睛骤然亮了。她放下竹笔,指尖在竹简上轻轻敲击,声音里带着难掩的兴奋:“李伯这话点醒我了!该建一座‘药材储备库’!按疫病、外伤、杂症三类分储,疫病类要放在最易取用的地方,外伤药得防潮,杂症药按季节归置,再派专人看管,定期检查药效。”

这话刚落,门外就传来急促的脚步声,王二柱掀着帘子闯进来,粗布短褂上还沾着药田的泥土——他刚从城郊药田清点完剩余药材回来。“姑娘!建储备库这事儿我来!”他胸脯拍得震天响,黝黑的脸上满是干劲,“我今晚就把现有药材的数目理清楚,明日一早就找工匠看地方,保证半个月内把架子搭起来!”

素问看着他风风火火的模样,忍不住笑了:“别急,先把药材统计清楚才是根本。你去库房把所有药材都清点一遍,每种药材的数量、采摘时间、能存放多久,都记在木牍上,有受潮或虫蛀的单独标注,明日咱们一起议。”

“哎!”王二柱应得干脆,转身就往库房跑,脚步快得差点撞翻门口的药桶。李伯看着他的背影,笑着摇了摇头:“这二柱,做事倒是利落,就是有时候太急。”

“急也无妨,有咱们盯着呢。”素问拿起竹笔,在“三则”下方添了“附:建药材储备库”几个字,又补了句“优先储备清热解毒、止血消炎类药材”,才放下笔喝尽了碗里的姜茶。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案上的《赵地药材全谱》上,扉页的木刻纹路在灯光下格外清晰——那是她行医的底气,而这座即将建起的储备库,会是赵地百姓的底气。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王二柱就抱着一摞木牍冲进了医署。他眼睛里带着红血丝,显然是熬夜统计的,木牍上用炭笔写得密密麻麻,还画着简单的记号。“姑娘,李伯,药材清点完了!”他把木牍摊在案上,指着最上面一块,“疫病类药材里,穿心莲还剩八十斤,金银花六十斤,黄连三十斤,就是龙胆草不多了,只剩五斤,上次试药和给患儿用药用得狠。”

素问拿起木牍仔细看,指尖划过“龙胆草五斤”的字样,眉头微微皱起:“龙胆草性寒,却是治急疫的关键药,得尽快补。你等会儿去药市问问,有没有药农手里有存货,要是没有,就派人去南边的太行山区收——那里的龙胆草长得好,药效足。”

“好!我这就去!”王二柱刚要走,被李伯拦住了。“等等,你先把库房的情况说说,药材存放得怎么样?”李伯蹲下身,拿起另一块记着“储存状态”的木牍,越看脸色越沉,“怎么回事?止血藤有二十斤受潮了,薄荷也有部分发霉?”

王二柱挠了挠头,语气有些愧疚:“库房在医署后院,去年雨季漏过雨,后来简单补了补,还是潮。薄荷是上个月收的,堆在角落里,通风不好,就长霉了。”

素问闻言,立刻起身:“去库房看看。”三人匆匆往后院走,推开库房的木门,一股潮湿的霉味扑面而来。墙角的止血藤用麻布包着,摸起来有些发潮,薄荷堆在角落里,叶子边缘已经发黑,还沾着细小的霉点。素问蹲下身,拿起一把薄荷闻了闻,眉头皱得更紧:“还好发现得早,这霉斑还没扩散,不然整批薄荷都废了。”

“这可怎么办?”王二柱急了,“要是储备库也这么潮,药材存不了多久就坏了。”

李伯围着库房转了一圈,指了指屋顶:“这库房的顶是茅草的,漏雨不说,还不隔热,夏天一热,药材更容易坏。建储备库得用瓦顶,地面要垫高,铺一层石板,再撒上草木灰防潮,墙角还要留通风口。”

素问点头,补充道:“还要分区域建货架,疫病类药材放靠门的货架,方便紧急时拿取;外伤药比如续骨草、半枝莲,要用陶罐装着,避免受潮;杂症药按春夏秋冬分类,春天的感冒药用完了,秋天就补储润肺的药材。”她顿了顿,又道,“另外,得找个细心的人看管储备库,每天检查药材的状态,记录温湿度,要是有虫蛀或受潮,立刻处理。”

“看管的人我倒有个合适的。”李伯忽然开口,“前阵子退役的老兵陈叔,他家就在医署附近,为人老实细心,之前在军中管过粮草,懂怎么存放东西,我去问问他愿不愿意来。”

“那太好了!”素问松了口气,转头对王二柱说,“你今天先去药市收龙胆草,顺便找几个靠谱的工匠,咱们下午去选储备库的地址。”

王二柱应了声,快步走了。李伯看着他的背影,对素问道:“这孩子办事牢靠,就是有时候粗枝大叶,建库的时候咱们得多盯着点。”

“嗯,我知道。”素问看着库房里受潮的药材,心里盘算着:建储备库不仅是为了存药,更是为了以后再遇灾疫时,能第一时间拿出药材救人。这次疫灾若不是药田有存货,后果不堪设想,往后绝不能再让“无药可用”的情况发生。

下午,王二柱带着三个工匠回到医署,还带来了药市的消息:“姑娘,龙胆草找到了,城南的张药农手里有二十斤,我已经付了钱,明日他就送过来。工匠也找好了,都是常年盖房子的,懂怎么防潮。”

素问点点头,带着众人往后院走,又绕到医署西侧的空地——这里离药田近,方便运药,而且地势高,不容易积水。“就选这里吧。”她指着空地中央,“东西长三丈,南北宽两丈,够放货架了,门口留条宽路,方便车马运药。”

为首的工匠姓刘,是个五十多岁的老者,他蹲下身,用手扒开泥土看了看,又抬头看了看风向:“姑娘好眼光,这地方地势高,通风也好,建瓦顶的时候再往南倾斜些,下雨时水能流得快,不容易漏。地面垫高半尺,铺石板,石板下撒一层石灰,防潮效果更好。”

“就按刘师傅说的办。”素问从怀里掏出一张草图,上面画着储备库的布局,“里面分三个区域,东边放疫病类药材,西边放外伤药,北边放杂症药,每个区域建三层货架,货架之间留两尺宽的过道,方便拿药。墙角留四个通风口,冬天堵上,夏天打开。”

刘师傅接过草图,仔细看了看,赞道:“姑娘想得真细致,这样布局既合理又方便,我们明日就开工,先打地基,再搭架子,半个月保证完工。”

定下建库的事,众人都松了口气。王二柱又想起一事:“姑娘,建库需要木料和瓦片,咱们医署的木料够吗?不够的话,我去山里砍些?”

“不用去山里砍。”素问笑道,“前阵子巨鹿守将说要谢咱们治好了校尉的毒箭伤,问咱们需要什么帮忙。我明日去趟军营,跟他借些木料和瓦片,应该没问题。”

李伯闻言,忍不住点头:“还是姑娘考虑周全,借军营的料,既省了钱,又能尽快开工。”

几人又商量了会儿建库的细节,刘师傅带着工匠去准备工具,王二柱去清点要用到的木料数量,素问则回到医署,写下借料的书信——她得尽快把木料和瓦片弄来,好让工匠们早日开工。

傍晚时分,李伯带着陈叔来到医署。陈叔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腰板挺得笔直,脸上满是风霜,却眼神清亮。“素问姑娘,李伯跟我说了建储备库的事,我愿意来看管,保证把药材看得好好的,绝不让它受潮虫蛀。”他的声音洪亮,带着军人的利落。

素问看着他,心里很是满意:“陈叔,辛苦您了。储备库建好后,您每天要检查药材的状态,记录温湿度,要是有问题,立刻告诉我们。每月还要盘点一次药材数量,缺了的咱们及时补。”

“放心吧姑娘,我在军中管粮草的时候,每天都盘点,从没出过差错。”陈叔拍着胸脯保证,“我还会做温湿度计,用竹筒装着石灰,石灰潮了就说明湿度高,到时候咱们就多通风。”

李伯在一旁笑道:“我就说陈叔靠谱,有他在,咱们放心。”

夕阳透过医署的窗户洒进来,落在三人身上,暖融融的。素问看着陈叔认真的模样,又想起明日就要开工的储备库,心里充满了期待——这座小小的储备库,会是赵地百姓的“救命库”,往后再遇灾疫,他们再也不用慌了。

接下来的半个月,医署西侧的空地热闹起来。刘师傅带着工匠们打地基、搭木架、盖瓦顶,王二柱每天都去工地盯着,一会儿帮忙搬木料,一会儿给工匠们送水,忙得脚不沾地。素问和李伯也常去工地查看,有时候刘师傅遇到布局上的问题,素问总能及时给出建议。

开工第五天,地基刚打好,就出了点小麻烦——石板不够了。刘师傅急得团团转:“姑娘,咱们算好的石板少了十块,要是去城里买,得等三天,耽误工期。”

王二柱也急了:“我去城里的石板铺问问,看能不能加急做!”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777.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