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白话三国志 > 第229章 钟会传

第229章 钟会传(第1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钟会,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出身于名门望族,是太傅钟繇(yuo)的小儿子。他从小聪明伶俐,早慧早熟。钟会在给母亲张昌蒲作传时写道:“家母张氏,太原兹氏(今山西临汾)人,出身于世代为官的家庭。张氏年少时父母双亡,成为钟繇家的侧室。她品行端正,举止合礼,深受上下称赞。但嫡妻孙氏嫉妒她的贤德,百般诋毁,却始终不能动摇她的地位。怀孕期间,孙氏更加嫉妒,在食物中下毒。张氏察觉后呕吐不止,昏迷数日。有人建议她向钟繇告发,张氏却担心引发家庭矛盾,反而称病隐忍。孙氏趁机诬陷张氏,钟繇调查后发现真相,将孙氏赶出家门。此后,钟繇更加宠爱张氏,纳她为正室。”据《魏氏春秋》记载,钟繇为了张氏休弃原配,引发卞太后不满,文帝下诏让钟繇复婚。钟繇愤懑难平,欲饮鸩(zhèn)自尽,因未得手改食椒致哑,文帝方罢。

中护军蒋济擅长观人,曾说:“观其眸子,足以知人。”钟会五岁时,钟繇带他见蒋济。蒋济见后惊叹:“非常人也!”成年后,钟会才学横溢,精通各种技艺,博学多才,昼夜苦读,声名渐起。正始年间(公元240-249年),钟会出任秘书郎,后升任尚书中书侍郎。

据《世语》记载,司马景王(司马师)曾命钟会修改中书令虞松的奏章。虞松连改数次皆不满意,司马景王命其重修。虞松苦思冥想却无从下笔,面色忧愁。钟会察言观色,得知原委后,接过奏章仅改五字。虞松叹服,呈给司马景王。景王看后询问何人修改,得知是钟会,大为赞赏,叹道:“此真王佐材也!”虞松,字叔茂,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外公是九江太守边让。他二十岁时就才名远扬,跟随司马懿征辽东,回朝后被聘为掾(秘书),二十四岁升任中书郎,最终官至太守。虞松之子虞濬(dun),字显弘,曾任晋朝廷尉。

景王(司马师)对钟会颇为赏识,认为他才高八斗,学识渊博。钟会也不负厚望,闭门谢客,精心准备十日,平旦入见,至鼓二乃出。景王独自拍手叹息:“此真王佐材也!”

高贵乡公(曹髦)即位后,钟会获封关内侯。毋丘俭(guǎn qiu jiǎn)作乱,大将军司马景王率军东征,钟会随行,负责军机密务。卫将军司马文王(司马昭)为后援。景王病逝许昌后,司马文王接管六军,钟会参与谋划军国大事。当时,朝廷下诏命尚书傅嘏(gu)留守许昌,以防东南有变。傅嘏欲率军还朝。钟会与傅嘏密谋,让傅嘏上表请求司马文王一同回朝。司马文王回朝后,被封为大将军、辅政,钟会升任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食邑三百户。

钟会少时才智过人,五岁便被蒋济赞为“非常人也”。他博学多才,昼夜苦读,声名远扬。正始年间,从秘书郎做起,一路升迁至中书侍郎。钟会不仅才学出众,还精通各种技艺,尤其擅长察言观色、揣摩人心。他闭门谢客,精心准备十日,只为给司马景王留下深刻印象。果然,景王赞他为“王佐之才”,自此青云直上。

高贵乡公曹髦即位后,钟会获封关内侯。毋丘俭作乱,司马景王率军东征,钟会随行,负责军机密务。司马文王为后援。景王病逝许昌,司马文王接管六军,钟会参与谋划军国大事,成为司马文王的得力助手。

当时,朝廷下诏命尚书傅嘏留守许昌,以防东南有变。傅嘏欲率军还朝。钟会与傅嘏密谋,让傅嘏上表请求司马文王一同回朝。司马文王回朝后,被封为大将军、辅政,钟会升任黄门侍郎,封东武亭侯,食邑三百户。

甘露二年(公元259年),朝廷征召诸葛诞为司空(三公之一)。当时钟会因母亲去世正在家中守丧。他对诸葛诞一定会拒绝任命早有预料,于是急忙去向司马文王(司马昭)报告。司马文王表示征召令已经发出,无法更改。

钟会的母亲是一位非常严厉而贤明的女性。她在教育钟会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从小就对他进行严格教导。钟会四岁开始学习《孝经》,七岁能背诵《论语》,八岁能背诵《诗经》,十岁能背诵《尚书》,十一岁能背诵《易经》,十二岁能背诵《春秋左氏传》和《国语》,十三岁能背诵《周礼》和《礼记》,十四岁能背诵《成侯易记》。之后,他被送到太学学习,涉猎四方奇文异训。钟会的母亲特别喜欢阅读《易经》和《老子》,经常让钟会反复研读其中的某些章节,如“鸣鹤在阴”“劳谦君子”“籍用白茅”“不出户庭”等,教导他谦逊、谨慎、沉稳的重要性。

正始八年(公元247年),钟会担任尚书郎。他的母亲握着他的手,告诫他:“你年纪轻轻就身居要职,人们往往容易因此而自满,这实际上是一种潜在的损害。你要时刻保持警惕!”当时大将军曹爽专权,生活奢侈,沉溺于酒色。钟会的哥哥毓在一次宴会上回来后,向母亲讲述了曹爽的种种行为。钟会的母亲说:“这样奢华的生活虽然快乐,但难以持久。作为领导者,如果不骄奢,严格自律,才能避免危险。曹爽如此奢侈,这不是长久保持富贵的办法。”

嘉平元年(公元250年),皇帝前往高平陵祭拜,钟会陪同前往。当时司马懿发动政变,众人惊恐不安,只有钟会的母亲镇定自若。中书令刘放、侍郎卫瓘、夏侯和等人询问她为何能如此冷静。她回答:“大将军曹爽奢侈无度,我早就怀疑他不能长久。太傅(司马懿)为了国家的安定,一定会采取行动。我的儿子在皇帝身边,我有什么可担心的呢?而且听说他们出兵时没有携带重要的武器,这场变故应该不会持续太久。”果然如她所料,曹爽很快被司马懿制服。

钟会在朝廷中历任机密职位十余年,参与了许多重要决策。他的母亲时常提醒他:“我年轻时读过范氏少子为赵简子设伐邾之计的故事,虽然他取得了成功,但他的母亲认为这是靠诡计取胜,不是长久之计。我欣赏那种做事正直、心怀天下的品质。你要保持正直的心,我知道你不会有事的。但你要努力实现自己的志向,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不辱没先辈。”她还教导钟会,即使是日常琐事,也要做到诚信待人,取舍分明。

有人问钟会的母亲:“这些事情是不是太琐碎了?”她回答:“君子的品德都是从小事积累起来的。如果认为小善无益而不去实践,那是小人的做法。我并不喜欢那些只追求虚名而忽视实际的人。”钟会从小到大,生活简朴,亲自处理家务,以身作则,崇尚节俭。他见到财物时,总是想到是否符合道义,从不轻易接受。钟会多次被赏赐大量钱财,但他都主动上交公家,自己从不留下。他在五十九岁时,于甘露二年二月突然患病去世。在他下葬前,皇帝特地下令,让大将军高都侯为他提供丰厚的丧葬用品,并且丧葬所需一切费用均由国家承担。

当时有人讨论钟会的葬礼,认为公侯的配偶应有不同的称谓。根据《春秋》的礼制,应尊重典礼,不能将所有女性家属统称为“妾”。于是决定称钟会为“成侯命妇”。他的葬礼按照古代礼制进行,体现了对他的尊重。钟会的母亲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智慧和远见,对钟会的成长和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为钟会日后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起初,东吴的大将全琮是孙权的姻亲重臣。全琮的儿子全怿、孙静,以及他的侄子全端、全翩、全缉等人都带着兵来救诸葛诞。全怿的侄子全辉、全仪留在建业,和家里人闹矛盾,还带着母亲以及几十户部曲一起渡过长江,投降了司马文王(司马昭)。钟会献计,秘密伪造全辉、全仪的书信,让他们的亲信带入城中交给全怿等人。信中说东吴对全怿等人未能解寿春之围十分愤怒,打算诛杀诸将的家属,所以他们才投降魏国。全怿等人十分恐惧,于是带着所部打开东城门投降,都得到了封赏。从此城中人心大乱。寿春被攻破,钟会的计策功不可没,他受到的宠信日益深厚,当时的人们把他比作张良(字子房)。班师回朝后,钟会被提拔为太仆,但他坚决推辞不就任。他以中郎的身份在大将军府掌管记室事务,成为司马昭的心腹。因参与平定诸葛诞之功,他被进爵为陈侯,但多次辞让不受。皇帝下诏说:“钟会主管军事,参与谋划,料敌制胜,有谋略之功。但他谦让辞让,态度诚恳,多次推辞,心意坚决。古人尚且重视不居功的品德,准许他的请求,成全他的美名。”之后,钟会被任命为司隶校尉。虽然他属于外朝官员,但朝廷的政事得失、世间的取舍,他都参与其中。嵇康等人的被杀,都有钟会的谋划。

司马文王认为蜀国大将姜维多次侵扰边境,料想蜀国地域狭小,百姓疲惫,财力物力都已耗尽,于是打算大举伐蜀。钟会也认为蜀国可取,提前与司马文王共同筹划地形,分析形势。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冬天,钟会被任命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司马文王命令青州、徐州、兖州、豫州、荆州、扬州等州制作船只,并让唐咨建造能在海上航行的大船,表面上是为了伐吴做准备。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秋天,朝廷下诏让邓艾、诸葛绪各统领三万多人,邓艾赶赴甘松、沓中牵制姜维,诸葛绪赶赴武街、桥头切断姜维的退路。钟会统领十万大军,分别从斜谷、骆谷进发。他先命令牙门将许仪在前面修路,自己在后面跟进。结果桥面有洞,马匹陷入,钟会下令将许仪斩首。许仪是许褚(曹操时期的猛将)的儿子,对王室有功,但钟会毫不宽恕。各军闻讯,无不震惊恐惧。蜀国命令各城不得出战,全部撤退到汉城、乐城防守。魏兴太守刘钦赶赴子午谷,各路大军齐头并进,抵达汉中。蜀国监军王含驻守乐城,护军蒋斌驻守汉城,各率五千兵力。钟会派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带一万人,荀恺围攻汉城,李辅围攻乐城。钟会径直前往,从阳安口出发,派人祭拜诸葛亮之墓,又派护军胡烈等人先行,攻破关城,夺取了库藏和积谷。姜维从沓中返回,到达阴平,集结士兵,准备赶赴关城。还未到达,听说关城已破,便撤退到白水,与蜀将张翼、廖化等人会合,共同据守剑阁抵御钟会。钟会发布檄文给蜀国的将吏士民,内容如下:

从前汉朝衰败,天下分崩离析,百姓的生命几乎灭绝。太祖武皇帝(曹操)神武圣明,平定混乱,拯救了将要坠亡的国家,创建了我大魏。高祖文皇帝(曹丕)顺应天命,继承帝位。烈祖明皇帝(曹叡)继承先辈的光辉,拓展宏伟的基业。然而,在江山之外,仍有不同的政治和风俗,许多百姓未能接受王化,这是三位先祖遗留的憾事。如今主上圣德广被,继承前业,宰辅忠诚肃敬,为王室辛勤操劳,施政仁爱,万邦和睦。向蛮夷施德,远方的肃慎也来进贡。可悲的是巴蜀之地,百姓独为叛民,仍劳役不止。因此,主上命令六军,执行天罚。征西、雍州、镇西等军,分五路并进。古时行军以仁为本,以义治理。王者之师,有征无战。所以虞舜用歌舞感化有苗,周武王有散财、发粮、表彰贤人的美德。如今镇西将军我奉命统帅大军,希望能广施教化,拯救百姓,不是为了穷兵黩武,满足一时的政治需求。在此简要说明安危要点,望诸君敬听话言。

益州先主刘备,那可是世间少有的英才。他早先在北方起兵,却在冀州、徐州一带屡遭挫折,命运一度掌握在袁绍、吕布等人手中。后来,太祖曹操救了他,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刘备后来还是背弃了曹操,转而和诸葛亮谋划夺取秦川,姜维也多次出兵陇右,侵扰我们的边境,让氐、羌等族不得安宁。当时我们魏国也是多事之秋,无暇进行大规模征伐。

如今,边境早已安定,国内也风平浪静。我们积蓄力量,等待时机,集中兵力对蜀。可蜀国呢?就那么一州之地,兵力分散,到处设防,哪能抵挡得了我们魏国的精锐之师?再说,过去在段谷、侯和的那些失败,让蜀军士气低落,他们哪还能对抗得了我们?这几年来,蜀国就没消停过,百姓疲惫不堪,哪能和我们魏国的子民相比?

想当年,蜀相张鲁被秦国擒获,公孙述被汉朝枭首。这天下九州的险要之地,哪能永远属于一个姓氏?这些往事,想必各位也都耳熟能详。

真正聪明的人,能在危险还没成形时就预见它;真正有智慧的人,能在祸患还没萌芽时就规避它。这就好比微子离开商朝,成了周朝的座上宾;陈平背弃项羽,转而为汉朝立下大功。谁愿意整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明知道有毒却还要喝下去,为了那点俸禄而不知变通?

如今我们大魏,施恩如天,宰辅宽宏大量,先施恩惠,后用惩罚;爱惜生命,厌恶杀戮。就说以前吴国的孙壹,带着人马投降我们,立马被封高官厚禄,待遇优厚。还有文钦、唐咨,本来是我们的大敌,背叛君主,仇视我们,后来不也投降了?唐咨被我们抓住后,儿子又投降了,照样做了将军,封了侯,还参与国家大事。孙壹他们走投无路时来投降,我们尚且如此优待,何况是巴蜀那些有见识、能见机行事的贤才呢?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777.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