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真能好好反省成败得失,毅然决然地转变方向,效仿微子、陈平的榜样,那福分就能和古人一样流芳百世。百姓们也能安居乐业,种地的不用换田,做生意的不用换铺子,远离了那种如累卵般危险的日子,过上永远安稳幸福的生活,这不是很好吗?
但如果还想着得过且过,执迷不悟,那我们大军一到,玉石俱焚,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所以,还是好好权衡利弊,自己找条后路吧。这些话要广而告之,让大家都听听。
邓艾在追击姜维到阴平后,精心挑选了一批精锐部队。他计划从汉德阳出发,途经江由、左儋道,直奔绵竹,进而快速向成都进发,与诸葛绪一同行动。然而,诸葛绪原本接到的命令是截击姜维,他认为向西行进不在诏令范围内。于是,他决定进军白水与钟会会合。钟会随后派遣将军田章等人从剑阁西出发,直接前往江由。在距离目的地不到一百里的地方,田章的部队遭遇并击败了蜀军的三校伏兵。邓艾闻讯后,命令田章作为先锋,继续向前进发。钟会与诸葛绪的大军则一同向剑阁进发。钟会为了独掌军权,暗中奏报诸葛绪畏缩不前,导致诸葛绪被召回。这样一来,所有军队都归钟会指挥。
钟会随后进攻剑阁,但未能攻克,只能撤退。蜀军则据险坚守。与此同时,邓艾成功抵达绵竹,与诸葛瞻展开激战并将其斩杀。姜维等人听闻诸葛瞻战败后,率领部队向东撤退,进入巴地。钟会趁机进军至涪县,并派遣胡烈、田续、庞会等人追击姜维。邓艾则继续向成都进军,刘禅向邓艾投降,并派人命令姜维等人向钟会投降。姜维到达广汉郪县后,命令士兵放下武器,将符节交给胡烈,随后向东前往钟会处投降。
钟会在奏报中详细描述了战况,称姜维、张翼、廖化、董厥等率四五万大军,兵甲鲜明,绵延数百里。他派遣众将分兵把守要道,断绝蜀军退路。他手书诏令,向姜维等人展示投降的生路。最终,蜀军走投无路,纷纷投降。钟会引用古代帝王的仁义之师,强调魏军的胜利是“有征无战”的体现。他提到自己宣扬魏国的恩德,恢复蜀地的社稷,安抚百姓,减免赋税徭役,以德礼教化百姓,改变了当地的风俗。百姓安居乐业,对魏国的统治感到满意。
钟会严禁士兵掳掠,虚心接纳蜀国官员,与姜维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世语》中记载,夏侯霸投奔蜀国后,蜀国朝臣询问他对司马懿的看法。夏侯霸认为,司马懿正致力于巩固自己的地位,暂时无暇顾及对外征伐。但钟会虽年轻却极具才华,将来会成为吴、蜀的心腹大患,不过这样的人才并非普通人能够驾驭。十五年后,钟会果然灭蜀。
《汉晋春秋》也有类似记载,夏侯霸投降蜀国后,姜维曾询问他对司马懿的看法。夏侯霸表示,司马懿正忙于巩固自己的地位,暂时不会对外用兵。但他提到钟会虽年轻,却是个难得的人才,将来会成为吴、蜀的大患。不过,只有非常之人方能驾驭他。十五年后,钟会果然灭蜀。
公元263年12月,朝廷下诏表彰钟会,称他所向披靡,谋略无遗,战功卓着。平定西夏,边境安宁。晋升他为司徒,进封县侯,食邑增加到一万户,两个儿子被封为亭侯,各食邑一千户。
钟会内心怀有异志,趁邓艾奉命专断行事之际,秘密上奏邓艾有反叛迹象。据《世语》记载,钟会擅长模仿他人笔迹,他在剑阁截获邓艾上报朝廷的奏章,篡改内容,使其言辞傲慢不逊。同时,他还伪造司马昭的回信,以加深邓艾的疑虑。
随后,朝廷下达诏令,用囚车召回邓艾。司马昭担心邓艾可能不服从命令,便命令钟会和监军卫瓘一同进军成都。卫瓘先行,手持司马昭的令符,向邓艾的军队传达命令。邓艾的士兵纷纷放下武器,邓艾本人也被逮捕并关入囚车。
钟会最忌惮的就是邓艾,邓艾被捕后,钟会迅速接管了军队,威震西土。他自认为功名盖世,不再甘居人下,加之麾下猛将精兵在握,便密谋反叛。他计划让姜维等蜀将率军出斜谷,自己亲率大军随后跟进。抵达长安后,命骑兵走陆路,步兵沿渭水入黄河,预计五日可达孟津,与骑兵会师洛阳,企图一举平定天下。
钟会收到司马昭的信函,信中称:“担心邓艾不服从征召,已派遣中护军贾充率一万步骑进驻斜谷,屯于乐城。我亲率十万大军驻扎长安,与你会面在即。”钟会看后,惊呼着对亲信说:“司马昭只让我抓捕邓艾,却没想到我竟能独自掌控大局。如今他大动干戈,必是察觉了我的异心。我必须迅速行动。若成功,可得天下;若不成,退保蜀汉,至少也能做刘备那样的人。自从淮南之战以来,我的谋划无一失手,这天下人尽皆知。难道我还能乖乖回去吗?”
正元五年(公元264年)正月十五日,钟会抵达成都。次日,他邀请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官员及蜀国旧官,在蜀朝堂为太后发丧。他伪造太后遗诏,宣称要起兵废黜司马昭,并将遗诏展示给在场众人。随后,他让亲信代替原将领统领军队,将受邀的群官全部软禁在益州诸曹屋中,严密看守。
钟会帐下都督丘建原本隶属于胡烈,因胡烈推荐而被司马昭赏识,后被钟会请来随身侍奉,深受钟会信任。丘建怜悯胡烈独自被囚,便向钟会请求允许胡烈放出一名亲兵取饮食。胡烈欺骗亲兵及写信给儿子说:“丘建密报消息,钟会已挖好大坑,准备了数千根白棒,打算召集外兵入城,赐予白帢,封为散将,然后依次用棒打死,投入坑中。”牙门亲兵纷纷传言,一夜之间传遍全城。
有人建议钟会:“可将牙门骑督以上尽数杀掉。”钟会犹豫不决。十八日正午,胡烈的士兵与胡烈之子擂鼓冲出门外,各路军队不约而同地鼓噪而出,无人指挥却争相奔赴城下。当时,钟会正在给姜维发放铠甲兵器,闻讯大惊,问姜维:“兵来似欲作恶,当如何应对?”姜维答:“唯有迎战。”钟会派遣士兵将所有被囚的牙门郡守全部杀死。城内的人共同举起重物顶住城门,门外士兵砍门不得入。片刻之后,士兵们架梯登城,或焚烧城屋,蚁附而上,箭如雨下。牙门、郡守纷纷沿屋逃出,与士兵会合。姜维率钟会左右拼死抵抗,亲手斩杀五六人。士兵们杀死姜维后,一拥而上,将钟会乱刀砍死。钟会时年四十岁,将士死者数百人。
晋诸公赞记载,胡烈之子名胡渊,字世元,是胡遵之孙。胡遵,安定人,因文武双全,历任藩镇要职,官至车骑将军。其子胡奋,字玄威,也曾担任过地方长官。胡遵之女是晋武帝的贵人,备受宠爱。太康年间,胡奋被任命为尚书仆射,加封镇军大将军、开府。胡遵之弟胡广,字宣祖,官至少府;胡烈,字玄武,曾任秦州刺史;胡岐,字玄嶷,官至并州刺史。胡广之子胡喜,曾任凉州刺史。胡渊年少时,字鹞鸱,时年十八岁。因杀死钟会救父,声名远扬。后来赵王司马伦篡位,三王举义,司马伦派胡渊与张泓率兵抵御齐王,多次击退齐军。成都之战胜利后,胡渊归降,后因故被处决。
起初,邓艾被任命为太尉,钟会被任命为司徒,两人均持节、都督诸军,但都未能正式接受任命便已身死。钟会的兄长钟毓于四年前冬季去世,但钟会竟毫不知情。钟会的侄子钟邕随他一同死去,而钟会所抚养的兄长的另一个儿子钟毅以及钟峻、钟随等人被关入狱中,本应被处决。司马昭上表天子,请求下诏宽恕钟峻等人,理由是钟峻的祖父钟繇在三朝之中位极人臣,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理应享受庙堂祭祀。其父钟毓,历任内外要职,政绩卓越。司马昭以楚国思虑子文之治、晋国存续赵氏之后为由,表示对钟峻等人的宽恕,特此赦免钟峻、钟随兄弟,保留其原有官爵,仅钟毅及钟邕之子伏法。有人称钟毓曾秘密上书司马昭,言钟会行事难测,不可委以重任,故司马昭宽宥钟峻等人。
起初,司马昭欲派遣钟会伐蜀。西曹属邵悌求见,谏言:“今遣钟会率十万之众伐蜀,愚以为钟会无重任在身,不如遣他人前往。”司马昭笑曰:“我岂能不知此?蜀为天下大患,致百姓不得安宁。今伐蜀易如反掌,然众人皆以为不可。今遣钟会伐蜀,必能灭蜀。灭蜀之后,若如你所虑,当如何?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臣亦不可图存,因心胆已丧。蜀既破,则遗民震恐,不足图谋;我军将士思归,不愿同流。若钟会作恶,只自灭族耳。你不必忧此,亦勿使他人闻之。”待钟会上书弹劾邓艾谋反,司马昭欲西行,邵悌复言:“钟会所统之兵,五倍于邓艾,可令钟会擒邓艾,不必陛下亲临。”司马昭曰:“你忘却前言?今遣钟会伐蜀,若其有异心,我当何为?但我以信义待人,人不可负我。我既遣钟会,便当信之。贾护军曾问我:‘疑钟会否?’我答:‘今遣卿行,岂可复疑卿?’贾亦无言以对。我至长安,自可明了。”大军抵达长安,钟会果然已死,尽如司马昭所料。
据《咸熙元年百官名》记载:邵悌,字元伯,阳平人。《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昭闻钟会功曹向雄私葬钟会,召其责备:“往者王经之死,你在东市哭之,我未加罪。今钟会谋反,你又私葬,若再宽容,王法何在?”向雄曰:“先王掩骼埋胔,仁流朽骨,何必先论功罪而后收葬?今钟会既伏诛,法已备。我感其义而葬之,教亦不缺。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以此训物,足矣!何必使我背死违生,以立于时?殿下雠对枯骨,弃之荒野,百岁之后,为仆役所笑,岂仁贤所为?”司马昭悦,与之宴谈而后遣之。习凿齿评价向雄:“向雄堪称勇赴义举之人,哭王经而感动市人,葬钟会而义动明主。其忠烈奋发,知死而往,非为求生。若王经、钟会尚存于世,遇此急难,岂有不赴之理?故观其奉死之心,可知其事生之情。其忠贞之节,足以令背义之士惭愧。司马昭加礼而遣,可谓明达。”
钟会与邓艾的故事,充满了权谋与智斗。两人皆为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谋略家,却因各自的野心和决策失误,最终落得悲剧下场。钟会的谋反,源于其对权力的极度渴望和对自身功绩的过度自信。他试图通过控制姜维和蜀军,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然而,他的计划过于仓促,部下人心不稳,最终导致兵变,自己也死于乱军之中。而邓艾,虽在军事上有卓越成就,却因性格刚愎自用,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最终被钟会陷害,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
司马昭在处理钟会和邓艾的问题上,展现了其政治智慧和权谋手段。他深知钟会的野心,却仍给予信任,以观其变。对于邓艾,他则在关键时刻果断出手,防止其可能的反叛。同时,司马昭对钟峻等人的宽恕,体现了其仁义之治,既维护了钟繇、钟毓等忠臣的家族声誉,也稳定了局势,避免了因株连过多而引发的动荡。
这段历史,不仅是三国时期权力斗争的缩影,也是对个人野心与国家大义之间冲突的深刻反映。钟会和邓艾的命运,警示后人,权谋之下,个人的私欲往往会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而司马昭的处理方式,则体现了政治家在面对复杂局势时的冷静与果断。
钟会曾经提出过一个理论:《易经》中没有互体(一种解释经文的方法),也没有才性同异(才能和本性相同或不同)。在他死后,人们在他的家中发现了二十篇名为《道论》的书籍,实际上这些书属于刑名家(以刑名之术为理论核心的学派)的着作,文风很像钟会的作品。当年,钟会在二十岁时就与山阳人王弼齐名。王弼喜欢讨论儒家和道家的学说,辞才出众,辩论能力极强。他曾经为《易经》和《老子》作注解,后来成为尚书郎(一种官职),却在二十多岁时就去世了。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