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点点头:“让药田那边多采些薄荷和菊花,解暑茶不能断。对了,再给军营送些藿香正气露,让他们随身携带。”
王二柱刚走,阿石就带着一个人进来了。那人穿着短褂,手里提着一筐新鲜的西瓜,正是三日前西市晕倒的商贩。
“素问姑娘,”商贩放下西瓜,对着素问深深一揖,“多亏了您和阿石小哥,不然我这条命就没了。这是我自家种的西瓜,甜得很,给您和学徒们解暑。”
素问连忙扶起他:“举手之劳,不用这么客气。你的心意我们领了,西瓜你还是拿去卖吧。”
“不行不行,”商贩急了,“这西瓜必须留下!我这几日看着你们在街头忙前忙后,中午连口热饭都吃不上,就靠几个干饼子充饥。这点西瓜算什么?要是你们累坏了,谁来救我们这些老百姓啊?”
阿石也帮腔:“先生,您就收下吧,这是李大叔的心意。”
素问看着商贩真诚的眼神,又看了看一旁咽口水的学徒,笑了:“好,那我们就收下了。不过这西瓜不是白要的,你以后要是觉得不舒服,随时来医署,我们给你免费看诊。”
商贩喜出望外:“多谢姑娘!多谢姑娘!”
当晚,医署的院子里摆满了西瓜。学徒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吃西瓜,一边讲着白天急救点的趣事。阿石说他教一个小孩掐人中,小孩学得有模有样,还帮着给别人递茶;另一个学徒说有个老太太送来了自家做的绿豆糕,说给他们补身子。
素问坐在廊下,看着孩子们热闹的身影,手里捧着一碗解暑茶。月光洒在院子里,茶气袅袅,带着薄荷的清香。她想起刚设急救点时的担忧,如今看来,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四
暑气越来越盛,急救点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不仅邯郸城里的百姓常来讨茶喝,连周边村落的人进城,都会特意绕到急救点,问两句防暑的法子。传习所的学徒们也越来越熟练,从一开始的紧张慌乱,到如今能独当一面,甚至能给百姓讲清楚“暑邪”“经络”的道理。
这日正午,素问正在医署整理药材,突然听到外面一阵喧哗。她走出屋,见一个学徒背着人跑进来,后面跟着一群百姓。
“先生,这人在东市晕倒了,是重症中暑!”学徒喘着气说。
素问上前一看,那人面色潮红,呼吸急促,浑身滚烫得吓人。“快抬到诊室!”她喊道,“取冰来!准备放血!”
学徒们立刻行动起来,有人抬着患者往诊室跑,有人去取冰,有人准备银针。素问紧随其后,一边吩咐:“解开他的衣物,用冰袋敷腋下、腹股沟!取三棱针,刺十宣穴放血!”
银针刺入,黑色的血液缓缓流出。患者的呼吸似乎平顺了些,但依旧没有苏醒。素问又取出藿香正气露,喂了进去,然后用银针刺入百会、涌泉等穴位。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诊室里静得能听到呼吸声。百姓们扒在门口,焦急地往里望。突然,患者咳嗽了一声,缓缓睁开了眼。
“醒了!醒了!”人群中爆发出欢呼。
患者虚弱地看着素问,声音沙哑:“多谢……多谢姑娘……”
“你别急着说话,”素问递过一碗温水,“你是重症热射病,再晚来一步就危险了。好好歇着,我再给你开副药。”
送走患者,李伯走过来,叹道:“这几日重症中暑的人越来越多,还好咱们有急救点,能及时发现。要是等送医署,怕是不少人都救不回来了。”
素问点点头,眉头却皱了起来:“我总觉得还少了点什么。光靠急救点救治,还是被动了些。”她走到窗边,望着街头的烈日,突然眼前一亮,“有了!我们要教百姓自己预防中暑,让他们从‘等着救’变成‘自己防’。”
次日,传习所的学徒们除了在急救点值守,手里还多了些图文并茂的木牌。木牌上画着“正午不外出”“常喝解暑茶”“掐人中急救法”等内容,旁边配着简单的文字说明。学徒们拿着木牌,在街头巷尾讲解,教百姓认图识字。
阿石拿着木牌,给卖花的老妪讲解:“婆婆,您看这上面画的,正午太阳最毒的时候,您就别出来了。要是实在要出来,就戴个宽边草帽,多喝我们的解暑茶。”
老妪点点头,指着木牌上的“掐人中”图:“这个我知道,上次你就是这么救我的。我已经教给我家孙子了,他说要当小郎中。”
城门口的学徒则对着码头的劳工们讲解:“大哥们扛货的时候,要是觉得头晕,就赶紧找阴凉地儿歇着,千万别硬扛。我们的急救点就在这儿,随时能找我们。”
劳工们纷纷点头,有个汉子笑道:“你们这木牌画得好,我们不认字的也能看明白。以后我们肯定注意,不给你们添麻烦。”
除了讲解木牌,素问还让学徒们教百姓做“防暑操”——其实就是简单的拉伸与穴位按摩,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每日清晨,街头总能看到学徒带着百姓做操的身影,伸胳膊踢腿的动作虽不标准,却透着满满的活力。
五
入伏后的第十天,邯郸下了一场透雨。雨水浇灭了连日的酷暑,空气里终于有了些凉意。
急救点的生意清闲了些,学徒们却没闲着。阿石带着人给急救点的木架刷漆,防止淋雨腐烂;另一些学徒则在医署里整理药材,把藿香、佩兰等药材烘干,收进储备库。
素问站在药田边,看着雨后青翠的薄荷,心里满是欣慰。这场雨来得及时,不仅解了暑,也给药田浇了水。李伯走过来,递给她一本册子:“姑娘,这是急救点设立以来的记录。一共救治了一百二十三个中暑的人,分发解暑茶两千多碗,藿香正气露三百多瓶。”
素问接过册子,一页页翻看着。上面记着患者的姓名、症状、救治方法,还有学徒们的签名。翻到最后一页,是阿石写的一段话:“今日救治张大叔,他说要是没有急救点,他就见不到孙子了。原来救人是这么开心的事,我一定要学好医术,救更多人。”
素问笑了,眼眶却有些湿润。她想起刚设立急救点时的初衷,不过是想少些因中暑逝去的生命,如今却不仅救了人,还让这些年轻的学徒们明白了医者的意义。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空气清新得能闻到泥土的味道。百姓们又走出家门,街头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西市的商贩们见到阿石,纷纷打招呼:“阿石小哥,今天还送茶吗?喝惯了你们的茶,别的茶都觉得没味道了。”
阿石笑道:“茶还送,不过天气凉了,先生说要给茶里加些生姜,驱驱寒。”
正说着,远处传来马蹄声,一个信使翻身落马,直奔医署而去。没过多久,王二柱跑了出来,兴奋地喊道:“阿石!先生让你立刻回医署!朝廷听说咱们设急救点救了不少人,要嘉奖咱们呢!”
阿石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拔腿就往医署跑。他穿过热闹的街巷,路过熟悉的急救点,看着百姓们脸上的笑容,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
医署里,素问正拿着朝廷的嘉奖令,笑着对李伯说:“这嘉奖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所有学徒,给所有急救点的。”
李伯点点头:“是啊,多亏了这些孩子,多亏了咱们设的急救点。”
这时,阿石跑了进来,喘着气问:“先生,嘉奖令是真的吗?”
素问笑着把嘉奖令递给他:“是真的。不过这只是开始,以后不管是酷暑还是寒冬,咱们的急救点都要设下去,要让邯郸的百姓,走到哪儿都能有个救命的地方。”
阿石接过嘉奖令,紧紧攥在手里。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脸上,也照在墙上挂着的《赵地药材全谱》上。书页上的“藿香”“薄荷”二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极了街头急救点那碗清凉的茶,透着沁人心脾的仁风。
暑日还未过去,但邯郸的街头,已因这小小的急救点,多了几分安心与暖意。而这份暖意,正随着学徒们的脚步,随着那碗解暑茶,一点点蔓延开来,浸润着每一个百姓的心田。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