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 第1051集:归途惊变,疫讯传

第1051集:归途惊变,疫讯传(第2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她深吸一口气,转身取来药臼,把那一小撮龙胆草放进去,又加入适量的穿心莲汁和金银花煎剂,细细捣成糊状。“姑娘,你要干什么?”李伯见状,心里咯噔一下。

“我来试药。”素问抬起头,眼神坚定,“我若不试,怎么知道剂量合不合适?这些孩子等不起了。”

“万万不可!”李伯一把抓住她的手腕,声音都变了,“龙胆草性寒,你一个姑娘家,身子本就单薄,要是出了什么事,医署怎么办?村里的人怎么办?”

“李伯,我是医者。”素问轻轻挣开他的手,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要是连我都不敢试,还有谁能救这些孩子?”她拿起药臼里的药糊,用指尖蘸了一点,送进嘴里。

苦味瞬间在舌尖炸开,像无数根细针扎着味蕾,紧接着,一股寒气从胃里升起来,顺着喉咙往上冒,冻得她牙齿都开始打颤。片刻后,额头渗出细密的冷汗,手脚也变得冰凉。

“姑娘!”李伯急得直跺脚,伸手就要去抢药臼。

“别……”素问摆了摆手,强撑着打开系统光屏。光屏上的绿色字体跳动着:“剂量适配,成人耐受良好,儿童用量需减两成。”她松了口气,立刻喊道:“按这个配比,把龙胆草的量减两成,给患儿用药!”

学徒们立刻行动起来。减了量的药糊喂进小石头嘴里,这次他没有吐,只是皱着眉哼了几声。素问守在他身边,一刻不停地观察着,直到后半夜,小石头的呼吸渐渐平稳下来,额头的温度也终于降了些。

天快亮时,第一个患儿——村东头的丫丫,突然开口说了句:“娘,我渴。”她娘惊喜地哭出声,连忙端来温水喂她。素问摸了摸丫丫的额头,烧退了,疹子也开始消退。

那一刻,素问靠在棚子的柱子上,终于忍不住闭上了眼睛。三天来的疲惫像潮水般涌来,可心里却松快得很——这场仗,他们总算打赢了第一回合。

三、疫后余思

疫情平息后的第七天,医署的院落里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隔离棚被拆了,艾草味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药田新收的薄荷香。

傍晚时分,素问铺开一卷竹简,手里握着毛笔,在灯下写写画画。李伯端着一碗热粥走进来,放在案上:“姑娘,忙了一天了,先喝点粥吧。”

素问抬起头,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笑着接过粥碗:“谢谢李伯。”她指了指竹简上的字,“我在写‘传染病防治三则’,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也好有个章程。”

李伯凑过去看,只见竹简上写着:“一隔离,凡遇不明疫病,需立刻将患者隔离,避免接触;二消毒,患者衣物、居所需用艾草熏、沸水烫,水源需煮沸;三溯源,查明疫病源头,彻底清除,防止复发。”

“好!好!”李伯连连点头,“这三则写得实在,以后学徒们照着做,就能少走很多弯路。”他顿了顿,又道:“这次多亏药田有新鲜的穿心莲和龙胆草,不然连药材都凑不齐,说到底,还是姑娘有远见,提前让药田种了这些。”

素问喝了口粥,心里突然一动。是啊,这次若不是药田有存货,后果不堪设想。邯郸周边的药材多是散户种植,收成不稳定,遇到大规模疫情,很容易断药。她放下粥碗,拿起笔在竹简上又写了一行:“建药材储备库,按疫病、外伤、杂症分类储药,派专人看管。”

“药材储备库?”李伯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以后不管遇到什么病,都不用愁没药了。”

“嗯。”素问点点头,“还要统计现有药材的数量,不够的尽快从药田调,或者从药商那里收,一定要保证每种药材都有足够的储备。”

正说着,王二柱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本账簿:“姑娘,李伯,这是村里的防疫情况统计,接触者都观察了七天,没再出现新的患者,还有药田的药材数量,我也统计好了,您看看。”

素问接过账簿,翻了几页,只见上面记得清清楚楚:穿心莲还有三百斤,金银花两百斤,龙胆草五十斤,还有各种外伤药、杂症药的数量也都一一列明。她满意地点点头:“二柱,你做得很好。明天就开始动工建储备库,选址就定在药田旁边,方便取药。”

王二柱立刻应声:“好嘞!我这就去联系工匠,保证尽快建好!”

看着王二柱兴冲冲地跑出去,李伯笑着摇了摇头:“这孩子,办事越来越利索了。”他转头看向素问,“这次疫情,真是多亏了你。要是换了别人,怕是早就慌了神。”

素问放下笔,目光落在案上的《赵地药材全谱》上。扉页的穿心莲图谱在灯光下,绿得格外鲜活。她轻声道:“我只是做了医者该做的事。其实这次能这么快控制住疫情,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李伯您去村里封锁,二柱建隔离棚,学徒们日夜守着患儿,还有村民们的配合,少了谁都不行。”

李伯叹了口气:“话是这么说,可要是没有你试药,没有你想到用穿心莲和龙胆草配伍,那些孩子怕是……”他没再说下去,只是拍了拍素问的肩膀。

素问笑了笑,拿起毛笔,在竹简的末尾又加了一句:“医者之道,非独凭技,更在同心。”

夜色渐深,医署的灯火依旧亮着。竹简上的字迹渐渐干了,墨色在灯光下泛着光泽,像一颗颗凝聚着心血的珠子。窗外,药田的薄荷在风里轻轻摇曳,送来阵阵清香,仿佛在诉说着这场疫事过后,新生的希望。

四、未雨绸缪

药材储备库建成的那天,邯郸下了一场小雨。淅淅沥沥的雨丝落在新盖的青砖墙上,溅起细小的水花,空气里混着泥土和药材的香气。

素问带着学徒们把药材搬进储备库,按疫病、外伤、杂症分类放好。疫病类的架子上,穿心莲、金银花、龙胆草摆得整整齐齐;外伤类的架子上,止血藤、续骨草、半枝莲堆得满满当当;杂症类的架子上,枸杞子、菊花、紫苏也一应俱全。每个陶罐上都贴着标签,写着药材名称、产地、采摘时间和保质期。

“姑娘,以后取药可方便多了!”一个学徒笑着说,“以前找药要翻遍整个药架,现在按类别找,一眼就能看到。”

素问点点头,伸手摸了摸陶罐上的标签:“还要定期检查药材的情况,要是发现有霉变、虫蛀的,立刻换掉。保质期快到的药材,提前拿出来用,别浪费了。”

正说着,院外传来马蹄声。只见一个穿褐色官服的人翻身下马,手里拿着一封国书,快步走进来:“请问哪位是素问姑娘?魏地使者求见。”

素问愣了一下,魏地使者?她连忙迎出去,只见官服人身后跟着一个穿锦缎衣裳的中年人,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木盒,见了素问,立刻恭敬行礼:“素问姑娘,久仰大名。我国境内爆发痢疾,死者甚众,听闻姑娘能治疫,特来求教。”

素问请使者进屋坐下,接过他递来的国书。国书上写着,魏地近期爆发了大规模痢疾,患者上吐下泻,用了多种药方都无效,请求邯郸医署支援。

她想起三个月前漳水下游的痢疾,虽然这次是魏地的疫情,但病因相似,都是水源性疾病。她转身取来《赵地药材全谱》,翻到“马齿苋”一页,指着上面的图谱说:“此草田间常见,生命力极强,煮水喝可止泻。再配合‘黄连汤’,每日三次,三日可见效。”

使者凑近看了看图谱,连忙点头:“多谢姑娘指点!不知这黄连汤的方子……”

“我这就写给你。”素问取来竹简,写下黄连汤的方子:黄连三钱,黄芩二钱,芍药二钱,炙甘草一钱,加水煎煮,温服。她又拿出一张画好的消毒图谱副本,递给他:“器械需用沸水煮沸,水源需过滤后再烧开,这两点缺一不可,否则痢疾还会复发。”

使者接过方子和图谱,再三叩谢,又从木盒里取出一锭金子:“这点心意,还请姑娘收下,算是魏地百姓的谢礼。”

素问摆摆手,笑着说:“使者不必多礼。医术无国界,能救更多人,就是对我最好的谢礼。”她顿了顿,又道:“要是魏地医官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派来邯郸传习所学习,我们随时欢迎。”

使者感动得眼圈都红了,再次叩谢后,带着方子和图谱匆匆离去。看着他的身影消失在雨幕里,李伯笑着说:“姑娘这一举动,怕是要让邯郸医署的名声传遍各国了。”

素问拿起案上的《赵地药材全谱》,轻轻摩挲着扉页的穿心莲图谱。她想起漳水畔的那个暮色,想起隔离棚里孩子们的哭声,想起试药时那股刺骨的寒意。其实她从来没想过要扬名,只是希望能用自己的医术,救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家庭不用经历生离死别。

雨渐渐停了,阳光从云层里透出来,照在储备库的青砖墙上,暖融融的。素问转身对学徒们说:“走,我们去药田看看。再过些日子,马齿苋就要成熟了,得多收些,说不定以后还用得上。”

学徒们齐声应和,跟着素问走向药田。田埂上的小草沾着水珠,在阳光下闪着光。远处,传习所的晨鼓声隐约传来,伴着药田的清香,在邯郸的上空久久回荡。

素问知道,这只是开始。以后还会有更多的疫病,更多的挑战,但只要他们做好准备,同心协力,就一定能战胜一切困难。因为医者的初心,从来都是守护生命——就像那株在漳水畔顽强生长的穿心莲,无论环境多恶劣,都能绽放出生命的绿意。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777.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