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其它小说 >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法考备战 > 第234章 第五位,北魏崔鸿9

第234章 第五位,北魏崔鸿9(第1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唐朝。

“那一位,的确……”李世民望着天幕上那一行行字,语气低沉,神色复杂,竟一时语塞。

秦始皇的一生,传奇到令人咋舌——

如果有人只知晓秦始皇的幼年时候——生于赵国,为质子,母家卑微,年幼流离,谁又能想到他的将来会事——

横扫六合、一统天下?

若有人知道的实情到了他少年时的坎坷,但又有何人敢料想,那个在邯郸街头奔跑的孩童,日后成了千古第一帝!

可若只知他一统天下、雄才大略,谁又能想到他的结局竟如此荒唐?

一个帝国,起于铁血,终于腐臭。

堂堂始皇帝,死于巡游途中,尸身随一车咸鱼运回咸阳……

他就这样没了……

长孙无忌站在一旁,轻叹一声:“陛下,世事难料,在此真如此言!”

李世民摇头:“是啊,若非史书所载,听者恐怕只当是戏言。”

魏征却在这时插嘴道:“不过陛下,说起来,您当年也差点被人当作‘戏言’里的人物了。”

李世民闻言一愣,随即哈哈大笑:“你这老魏,又来揭朕的短!”

魏征捋须一笑:“臣只是实话实说罢了。”

房玄龄在一旁打趣道:“若不是陛下当年果断,怕也是个扶苏式的悲情太子。”

李世民笑意收敛了几分,目光再次落在天幕之上:“但朕也明白,就算扶苏继位,秦朝未必就能延续。

秦虽强,根基却不稳,国家之制,百姓早已怨声载道。

换个人坐那龙椅,或许能撑得久些,但终究难逃覆灭。”

杜如晦点头附和:“秦之亡,不在胡亥,而在其制;不在赵高,而在民心。”

众人沉默片刻,仿佛都被这历史的沉重压住了心绪。

李世民忽然站起身,负手而立,望向远方,语气坚定:“所以,我们不能重蹈覆辙。贞观之治,不只是为了大唐的江山稳固,更是为了让百姓不再受苦。”

群臣肃然,齐声应道:“谨遵陛下圣训!”

这一刻,天幕之下,帝王与群臣的对话,在笑声与沉思中交织,既有对前朝兴衰的反思,也有对当下以及未来的警醒。

而这一切,正如历史本身,既庄严,又鲜活。

*

天幕,此时,在孟棠划拉划拉的时候,到了第五楼。

这一楼是一个Id由几个字母组合在一起的人发的。

“……

你说,那个曾……写下“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的少年李贺,何等意气风发、热血满满、激昂澎湃。

他笔下有剑光、有烽火、有英雄梦,字句如刀锋出鞘,直指苍穹。

可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个胸怀壮志的才子,后来却写出了“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天寒日暖,来煎人寿(2)”的深沉和绝望?……”

*

孟棠看着评论区的这一楼居然出现李贺。

李贺?!

高中语文,有本选修课本,就是在讲文豪们的人生经历。

“苦难是文学的温床”,在这些人的经历和同时期创作作品的呼应中,不断映证。

虽然,这本选修书里没有李贺。

但这并不妨碍老师热心的拓展。

当然,李贺的命运艰难,艰难的理由放在现代的学生眼中很是荒唐,能吸引大家的兴趣,给学生们科普唐朝的另一个制度,这也是孟棠语文老师拓展的理由。

才情卓绝的李贺为何仕途却极其不顺?!

荒唐的理由,孟棠感觉自己过了这么久,却还是记得——

由于避讳的原因,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士”的“进”在当时构成“嫌名”,用现代大白话说就是读音接近,

避讳制度在唐朝及其严苛。

避讳要求避君上和尊长的名讳。

但后面愈演愈烈,从避讳本字到最后推波助澜到同音字……

发展迅速,其实也成为,后面朝代文字狱的“幼年形态”之一。

当然,这发展,少不了李贺被人嫉妒,科举竞争激烈,而李贺才名盛大,小人猖獗,于是有人专门参与推波助澜。

后面,李贺在参加进士考试时,遭受排挤和攻击,最终被迫放弃,未能通过进士考试。

他无法通过科举入仕。

这对李贺打击极大,有才华而没有施展的平台,这如何不让人绝望。

他天生体弱,面色苍白,身形瘦削,自小就患有肺疾,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才华在极短的时间内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却又没了在官场上的发挥,

何等令人叹息,

李贺英年早逝,27岁就没了。

*

崔鸿看着天幕,惊叹这一位叫李贺的才子的文笔。

这那一句,都是字字珠玑。都是文采飞扬啊!

只不过,这——

第一句展现出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第二句,却是对人生的无奈。

他看出来了,李贺这人,一生命运多舛。

崔鸿对此人着实好奇,究竟是怎样的经历,才会让斗志昂扬的人豪情彻底湮灭,竟然写出了“来煎人寿”啊!

但其实,

当事人也不理解。

*

唐朝。

天幕之下,在长安街闲逛的李贺,此时用右手边的扇子重拍自己的脑瓜。

“咚咚咚!”

“嘶~”脑瓜子嗡嗡之后却是真实的疼痛了,他终于发现,这居然是真的?!

李贺惊讶,自己出现在天幕当中?!

而且,这说法……自己的未来看起来不妙啊……

明明几日,谁不惊叹自己的才气旺盛。

自己要经历什么样的运途,才会压抑地作笔那一句“来煎人寿”啊。

他有发觉一点,这……诗写的妙,可要不是这真出现在天幕之上,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写出这样的诗来。

一时之间,不知该惊喜还是该难过了。

*

天幕这个时候,还在这一楼。

只以为——

这一楼的评论字数可不一般。

后面还有写道:“

从豪情万丈到看破浮生,仿佛命运在他心头缓缓碾过,留下斑驳的伤痕。

而那位少女李清照,在青春年少时写下“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3)”,那是怎样一片天真烂漫、欢愉无忧的天地啊!

词中境阔,一下子就会让人想到她本人的眼中的世界明亮清澈,

或许,那连跌入水中的慌张都带着几分俏皮与诗意。

然而,国破家亡、婚事波折之后,她的笔下却流淌出“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4)”。

那一叶轻舟,再也载不动满腔悲苦。

昔日的欢笑,成了后日的哀歌。”

*

宋朝。

李清照眨巴眼睛,“我?”

这先一句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的?!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777.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