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六十一章: 屋檐下的春秋,春卷里的人间
一、端午的艾草与兵王的\"软肋\"
端午前的雨,缠缠绵绵下了三天。李渊蹲在阳台给艾草浇水时,苏瑶正把浸好的糯米倒进粽叶里,粽叶的清香混着艾草的苦,在潮湿的空气里漫开,像谁在轻轻哼着老调子。
\"爸,晴晴姐说她妈寄了咸蛋黄,让咱们包蛋黄粽。\"李阳举着个快递盒跑进厨房,鞋上的泥水蹭在地板上,被苏瑶笑着用抹布擦掉,\"跟你说多少次,进门换鞋,这地板是悦悦上周刚擦的。\"
李渊抱着艾草走进来,叶片上的水珠滴在瓷砖上,洇出小小的圆斑。他把艾草挂在门框上,想起小时候母亲总说\"端午挂艾,能驱邪\",那时他不懂,只觉得艾草的味道呛人,如今闻着,倒成了安心的记号。
周晴下午带着包粽子的线来,手里还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采的菖蒲。\"我妈说,菖蒲要选带根的,扎成束挂在窗户上,蚊子就不敢来了。\"她蹲在苏瑶旁边学包粽子,粽叶在她手里总不听话,裹成个歪歪扭扭的\"三角体\",\"阿姨,您这手法跟我姥姥一样,她总说'包粽子要像抱孩子,得攥紧了才不漏米'。\"
苏瑶笑得直不起腰:\"你这孩子,说话跟粽子馅似的,又甜又糯。\"她捏了捏周晴的手背,\"当年我第一次给你叔叔包粽子,把糯米撒了一地,他蹲在那儿捡,说'没事,撒点米在地上,明年能长出新米'。\"
李渊靠在门框上听着,忽然想起那年在部队过端午,炊事班煮了大锅粽子,他分到个蜜枣馅的,咬开发现枣核上刻着个\"家\"字——是苏瑶托人寄来的,说\"让你吃粽子时,也能想着家里\"。他把枣核揣在口袋里,揣了整整半年,直到磨得光滑发亮。
悦悦从房间跑出来,举着张画:\"爸,你看我画的全家福!\"画上的四个人都举着粽子,李渊的头上还顶着片艾草叶,\"老师说,端午要画最爱的人,我最爱的人都在咱们家。\"
周晴拿起画,指着李渊头顶的艾草叶笑:\"叔叔这是'头顶一片绿',肯定能辟邪。\"李渊难得没板脸,反而揉了揉悦悦的头发:\"等下教你包粽子,包个带艾草叶的,让你晴晴姐尝尝'兵王牌'粽子。\"
雨停时,第一锅粽子出锅了。解开棉线,糯米黏在粽叶上,蛋黄的油浸得米粒发亮。周晴咬了一口,烫得直吸气,却含糊不清地说:\"好吃,比我妈做的还香。\"李阳在旁边急得跳脚:\"慢点吃,没人跟你抢,我爸包的粽子,馅里藏着糖呢。\"
李渊看着眼前的热闹,忽然觉得,所谓\"软肋\",从来不是软弱,是心甘情愿被家人的烟火气缠绕。就像艾草能驱邪,家人的牵挂能驱散所有风霜,让坚硬的日子,也能透出点软糯的甜。
二、民俗街的春卷摊与\"新老江湖\"
民俗街开街那天,春卷摊的大爷大妈特意穿了新衣裳。大爷的蓝布褂子洗得发白,大妈的围裙上绣着朵向日葵,是周晴帮忙绣的,说\"跟老李送的花配一对\"。
李渊带着全家人来捧场。李阳帮着摆桌子,悦悦举着\"老兵春卷\"的招牌招揽客人,周晴教大妈用收款码,苏瑶则站在油锅旁,给大妈当\"技术指导\"。\"油温六成热再下春卷,这样外皮脆,里面嫩,就像做人,外刚内柔才招人疼。\"
第一个客人是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五块钱说:\"奶奶,我要个韭菜鸡蛋馅的,我妈妈说,吃春卷能长高高。\"大妈刚要动手,大爷拦住了:\"给孩子做个豆沙馅的,甜的,吃了高兴。\"
小姑娘捧着春卷跑远时,周晴忽然说:\"大爷,您这是'看人下菜碟'啊。\"大爷嘿嘿笑:\"做买卖跟做人一样,得懂人心。孩子爱吃甜,老人爱吃咸,年轻人爱尝鲜,得顺着他们的口味来,不然哪能做长久。\"
李渊想起档案室里的卷宗。有个案子讲的是老字号糕点铺倒闭,老板总说\"年轻人不懂老味道\",却不肯改甜得发腻的配方。其实所谓传承,从不是守着老规矩不变,是像大爷这样,把老手艺的魂留住,再裹进新的滋味里。
中午人多时,赵鹏带着反诈小组的同事来了。王局也穿着便装,蹲在摊前吃春卷,说:\"老李,你这'编外宣传员'比我们还厉害,连春卷摊都成反诈据点了。\"原来大爷在春卷盒上印了反诈标语:\"春卷馅里没陷阱,陌生来电要小心\"。
\"都是周晴这孩子想的招。\"大妈给王局递纸巾,\"她说现在的年轻人爱刷手机,把标语印在盒子上,他们边吃边看,说不定就记心里了。\"周晴不好意思地笑:\"我就是借鉴了《诗经》里的'潜移默化',道理藏在日常里,才记得牢。\"
李渊看着周晴和大妈讨论\"怎么把反诈标语绣在围裙上\",忽然觉得,这民俗街就是个小江湖。有老辈的坚守,有晚辈的巧思,有春卷的香,有人心的暖,比他当年闯过的枪林弹雨,更有滋味。
收摊时,大爷数着钱笑:\"今天卖了三百多个,比在早市时还多!\"大妈把钱放进个铁皮盒,盒盖上刻着\"养老钱\"三个字,\"等攒够了,给孙子买台学习机,让他也学学这老手艺里的门道。\"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