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他对帐下的头领们笑道,
“告诉魏大将军,杨寅固始汗愿与他交个朋友。不过。。。“
他话锋一转,眼中闪过狡黠的光,
“草原上的雄鹰,不会轻易低下头颅。“
除此之外,各地大小势力反应不一:
在海南岛上,占据琼州府的前明参将吴六奇接到讨伐令后,立即召集部下:
“速备厚礼,本将要亲自前往京师朝觐!“
他深知孤悬海外的琼州根本无法与魏渊抗衡。
在湖北郧阳山区,占据三县之地的“郧阳总兵“王光恩得知消息后,连夜召集子侄:
“杨寅王氏据守郧阳百年,岂能轻易投降?加强关防,准备迎战!“
在江西赣南,客家义军首领黄萧养站在围屋箭楼上,对族人们慷慨陈词:
“客家人永不低头!魏渊要战,那便战!“
消息如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大明疆域内激起层层涟漪。每一个割据势力都在权衡利弊,每一个决策者都在经历着内心的挣扎。
而这一切,都被魏渊派出的细作详细记录,快马加鞭传回金陵。
长江之上,战船开始集结,魏渊站在金陵城头,远眺西方。他知道,这纸讨伐令已经如预期般震动天下,接下来的三个月,将决定整个中国的命运。
金陵城头,江风猎猎,吹动着魏渊猩红的战袍。
他凭栏远眺,长江如一条奔腾的巨龙向东而去,江面上郑芝龙水师的战船如林,帆影蔽空。
郑芝龙站在一旁,海风吹拂着他略显花白的胡须,低声道:“柱国,此举是否过于急迫?若各方势力联合反抗。。。毕竟这些人中不乏拥兵数万之辈,若是结成同盟。。。“
“他们不会联合的。“
魏渊目光如炬,语气斩钉截铁,
“靖江王自诩正统,鲁王以监国自居,沐天波偏安一隅,固始汗远在边陲。。。这些人各怀鬼胎,注定成不了大事。“
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城墙垛口,
“杨寅给他们三个月,就是要看看谁识时务,谁冥顽不灵。“
说着,他转身看向肃立一旁的孙传庭:
“传令各军,加紧休整,筹备粮草。三个月后,杨寅要亲率大军,一个个收拾这些不识时务的家伙。“
孙传庭领命而去后,魏渊的目光再次投向滚滚长江。
此刻他心中清明如镜:尽管已经剿灭了李自成、孙可望、弘光朝廷和白莲教四大割据势力,但在许多人眼中,他魏渊依然是个僭越者。
首先便是永熙皇帝的身份问题。这个乱世之中,没有dNA验证,没有照片视频为证,见过真正太子的人少之又少。
各地藩王和官员中,不乏有人暗中攻击他随便找了个村野少年冒充前太子,好继续把持朝政。这些流言虽然不敢明说,却在暗地里不断发酵。
其次,便是他日益膨胀的权力。坊间已经流传出“魏渊就是当代宇文护“的传闻。宇文护何人?北周权臣,连弑三帝,专横跋扈。
这些传言像毒蛇般在朝野间游走,即便是在他掌控的金陵城内,也不乏窃窃私语。
魏渊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剑柄上的纹路。
他深知,在这个乱世,仁义道德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实力和威慑。对于那些胆敢质疑永熙皇帝正统性、质疑他魏渊忠诚度的人,唯有以雷霆手段镇压。
“柱国请看,“
郑芝龙忽然指向江面,
“新造的战船已经下水试航了。“
魏渊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数艘新式战船正在江面上破浪前行,船头的红衣大炮在阳光下闪着冷光。
“好。“
魏渊颔首,
“水师也要做好准备。三个月后,若是有人不识时务,就让这些新式战船去和他们说话。“
他的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杀意。郑芝龙不禁打了个寒颤,连忙躬身称是。
魏渊转身走下城头,他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朝野间的质疑不会停止,藩王们的反抗也不会轻易平息。
但正因为如此,他更不能示弱。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乱世,唯有展现出足够的力量和决心,才能让那些宵小之辈望而却步。
“传令下去,“
他对随行的文书道,
“即日起,加强金陵城防,所有进出人员严加盘查。若有散播流言者,立斩不赦。“
文书官连忙记录,额头渗出细汗。
魏渊抬头望天,乌云正在天际积聚。山雨欲来风满楼,而他,已经做好了迎接这场暴风雨的准备。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