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明末封疆 > 第640章 江淮脚夫

第640章 江淮脚夫(第1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与此同时,在魏渊征战西北之际,那位从江北死局中侥幸生还的副使杨寅,正于烽火乱世中悄然书写自己的传奇。

《明史·列传第二百七十一·杨寅》曾载其年少旧事。

杨寅,京东开平人,父业摆渡,寅自幼随父舟楫往来,修船补桥,勤勉不怠。其父尝诫之曰:“木桥御洪,桩必深植;欲承重载,在交叉之榫。”寅谨记于心,更常翻检家藏《农桑衣食撮要》,于其中桥梁简图构架之法略窥门径。某年河水暴涨,木桥崩毁,两岸隔绝,西岸老妪延医不得,东岸农人困守田畴。众人惶急无措时,少年杨寅慨然曰:“桥为要津,岂可一日中断?吾请修之!”或劝水急危险,他却昂然应道:“京东之民,世代靠河而生,岂畏水哉!”遂率村民各家取木,远赴邻村求绳,旋即持斧凿率先下河。寒水没腰,凛冽刺骨,而他神色自若,依父所传深埋桥桩,凿交叉榫卯务使咬合坚牢,复以麻绳缠木为缆,环桥固防洪流。经两昼夜奋力,桥复通达,病者得医,耕者赴田,乡人无不感佩,谓其“少年有志,能承父业、济乡邻”。

由此可见,这位表面文弱实则刚毅的外交能臣,既有胆识过人之处,亦具极强的学习悟性。而他投效新军后所作“万里江山车书同,孤竹塞北意更浓。提师百万滦河上,立马燕山第一峰”一诗,更透出此人身处乱世而欲开创局面的雄浑气魄。

在得到魏渊“见机行事”的密令之后,杨寅并没有急着拉起人马硬干,反而沉下心来,选中了淮河中游的寿州、怀远到五河这一带“潜伏”下来。

他心里清楚,要想在这乱世中扎下根、做成事,光靠一腔热血不行,还得有真章法。

于是他日夜研读魏渊留下的兵书和文章,反复揣摩其中的用兵之道,最终下定决心:就在这儿,打游击!

为什么偏偏选中这块地方?杨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这儿是三大军阀势力的“三不管”地带。

北边寿州是刘良佐的地盘,他一心想要控制淮河航运,捞取油水;怀远和五河一带则是高杰的控制区,从徐州运来的粮船都要经过这里,是他的命脉所在;而南边的五河以南地区,又被黄得功牢牢盯着,生怕高杰趁机向东扩张。这三股势力互相猜忌、彼此牵制,常常因为抢粮船、占码头的事情闹到南京朝廷那里去打口水仗。

他们之间的矛盾,正好给了杨寅在夹缝中生存发展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地形太适合打游击了!

淮河主干流在这里分出无数支流,什么涡河、浍河等河流纵横交错,形成了大片大片的沼泽湿地。尤其是五河附近的“浍河洼”,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荡简直就是天生的藏兵洞。

在这里打仗,杨寅可以凭借四通八达的水路快速机动,而敌人的主力多是步兵骑兵,根本不熟悉水战。一旦敌人来围剿,游击队往芦苇荡里一钻,大军根本施展不开,甚至一不小心就会陷进泥潭里。再加上沿河小码头络绎不绝的商船粮船,队伍的补给也能就地解决。

这一片水乡泽国,俨然就是为游击战量身打造的天然战场。淮河的梅雨黏稠而晦暗,像是天上垂下的灰色裹尸布,将整个怀远码头笼罩在压抑的水汽之中。杨寅身披半旧蓑衣,蹲在芦苇荡里,目光穿透雨幕,落在那些在码头上艰难谋生的人们身上。

这些力工脚夫,与其说是人,不如说是会说话的牲口。他们赤着脚踩在泥泞的岸边,脊背被沉重的粮包压成了弯弓,每走一步,脚下就会渗出浑浊的血水。

三文钱一包米,一天若能扛上二十包,便是天大的幸运。更多的人在日复一日的重压下咳血、患病,最后像破麻袋一样被扔进淮河,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

“先生,我们真要在这里落脚?”

随行之人低声问道,声音里带着不安。

杨寅没有回头,他的手指向那片窝棚区。

那里散发着粪便和腐烂物的恶臭,女人们在漏雨的棚屋里煮着看不出内容的糊粥,孩子们赤身裸体在泥地里爬行,寻找任何可以果腹的东西。

“你看那个老人。”

杨寅的声音平静却沉重。

“他扛包时跌倒了,监工的鞭子抽裂了他的眼角。你看那个少年,他的肩膀已经溃烂流脓,却还在扛包,因为不干活就会饿死。”

不久之后,在码头的破庙内,出现了一位讲《三国》、《水浒》的杨先生,这里被他称为“夜学”,来的都是力工和脚夫,大家在寒冷的梅雨中获得了难得的轻松时光。

几天后,破庙里的“夜学”中,杨寅的声音在雨声中回荡。

他讲述着《水浒》中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力工们听得入神。就在这时,老力工冲了进来,扑通跪地:

“杨先生,求您写个状子!码头的人说我儿子偷粮,吊在码头上快打死了!”

庙内死一般寂静。杨寅缓缓起身,目光如刀:

“状子?写给谁?这世道已经没有王法了!他们认的只有刀和粮!”

老力工绝望地捶地痛哭。杨寅突然拍案而起,声音如惊雷炸响:

“既然他们只认这个道理,那我们就用这个道理教他们做人!他们有权贵的刀,我们有团结的力量!今天我就问你们一句:是想继续做任人宰割的牲口,还是随我争一个做人的尊严?”

人群骚动起来。老力工颤声问:

“杨先生,我们这些苦力,怎么争啊?”

杨寅大步走到庙堂中央,声音激昂:

“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折不断!我们一个人去要人,会被打死。但我们一百个人、一千个人一起去呢?”

他猛地抓起一根木棍:

“不想再看着亲人惨死的,不想再被当作牲口的,就拿起你们身边的家伙!今天我们去要回的不仅是一个兄弟,更是我们做人的尊严!”

杨寅第一个冲出庙门,雨水立刻打湿了他的衣衫。

起初只有零星几个人跟上,但随着他坚定地向码头走去,身后的人群越来越庞大。棍棒、扁担、铁钩,这些平日里的劳动工具,今夜成了争取尊严的武器。

码头粮营前,守兵见状厉声呵斥:

“反了你们这些苦力!快滚!”

杨寅毫不畏惧:

“我们来要人!放人!”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777.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