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清宫秘史十二章 > 第293章 武昌起义(1)

第293章 武昌起义(1)(第1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四川“保路运动”的爆发,朝廷从湖北大量调兵去镇压。

如此,湖北武昌城内兵力空虚,这就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

1911年,辛亥年,这一年的十月十日,爆发了武昌起义。

如今回头看武昌起义,怎么看,都像一场事先未经排练的剧目,意外接着另一个意外,

起义虽然有些戏剧性,却给了清王朝致命的一击。

武昌起义是打响清王朝灭亡的第1枪。

那么,是谁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呢?

……

最初,领导武昌起义的主要有三个人,分别是蒋翊武、孙武和刘公。

蒋翊武,是湖南澧县人,光绪十年,也就是1884年生人,起义的那一年,他27岁。

蒋翊武是个文艺青年,文采出众,他是武汉文学社的社长。

清末民初局势动荡,民间帮派会所多如牛毛,成员少则三五十人,多则上千人。

比如同盟会,共进会,光复会,华新会等等,都是大帮会。

武汉文学社虽名气不大,却聚集了一批有知识、有理想、有胆识的有志青年。

孙武,湖北夏口人,光绪5年,也就是1879年生人,起义的时候,他32岁。

正是干事业的年纪。

孙武和孙文(孙中山)他俩是亲兄弟吗?一文一武还真没有血缘关系。

孙武原名孙葆仁,也许是崇拜孙中山吧?后改名孙武。

当时人们不知内情,都以为他俩是亲兄弟。

1911年10月初,武昌俄租界宝善里14号秘密机关,窗户和门紧闭,

里面的蒋翊武压低声音,指尖叩着新军布防图:

“尧卿兄(孙武字),新军里的同志已串联得差不多,工程第八营、辎重营那边都准备好了,就等起义的信号。”

孙武正往炸弹壳里填火药,抬头道:“叔衡(蒋翊武字),这几日风声紧,巡警查得严,听说到处抓人。

得抢在他们动手前先发制人。我看就定在十五夜里,以城外炮声为号,城内新军同时举事,如何?”

蒋翊武眉头微蹙:“火药、枪械都备妥了?大家要小心,弟兄们的性命,革命的成败,都在这一下了。”

孙武拍了拍桌上的起义布告:“放心,此时起义正是时机,大部队调去四川镇压“保路同志会”,

武昌城内空虚,岂不是好时机?各营的联络暗号、行动路线都核实了三遍。

只要一声令下,楚望台军械库一到手,整个武昌城就攥在咱们手里。”

“好!就依你说的,今夜再跟各营代表碰个头,把时辰敲定。”

……

孙武领导的共进会,和蒋翊武领导的文学社都比较激进,他们主张在长江中下游干革命,

正如孙武所言,“我们在湖南、湖北中心城市展开斗争,等于切断了清政府和南方的联系,大清的主要税收就断了!”

蒋翊武更多的时间是去发展新生力量。

他时常利用文学社讨论文学为幌子,在湖北“新军”里面发展会员。

“新军,什么是新军?”是袁世凯天津训练的新兵吗?

没错!

甲午战争中,清军旧式军队(如湘军、淮军)不堪一击,暴露了军事体系的落后。

为应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决定效仿西方军事制度,编练新式军队,取代传统旧式军队。

袁世凯是新军的创始人。

新军士兵一般都有文化,有思想,两广总督张之洞,响应清政府的号召,

把袁世凯的办法学到了手,招收一些日本留学归来或有文化懂西洋技术的新青年,

想让这些新青年,挽救大清的命运。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777.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