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领导推翻满清过程中,在南方策划和发动的起义有十次。
分别是:
1. 1895年广州起义(首次起义,未发动即失败)。
2. 1900年惠州三洲田起义(一度击溃清军,后因外援断绝失败)。
3. 1907年潮州黄冈起义。
4. 1907年惠州七女湖起义。
5. 1907年钦州防城起义。
6. 1907年镇南关起义(黄明堂指挥,孙中山亲临前线)。
7. 1908年钦州马笃山起义(黄兴指挥)。
8. 1908年云南河口起义(黄明堂任总指挥)。
9.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倪映典领导)。
10. 1911年黄花岗起义(黄兴率敢死队发动,影响深远)。
“……”
下面咱就聊聊黄花岗起义:
1910年11月,马来西亚槟榔屿,一处隐蔽的华侨会馆内。
孙中山正与黄兴、赵声、胡汉民围坐桌前。
煤油灯的光晕,映着四人凝重却坚定的面容。
孙中山急切说道,“同志们,自广州前两次起义失败后,革命力量亟待重整,
此次密会,便是要为新的起义定下方向。”
“前两次失利,症结在准备不足、联络松散。”黄兴率先开口,用手弹了弹衣角。
“广州乃清庭南方重镇,若能一举攻克,必能震动全国。今日请诸位来,便是要敲定具体方略。”孙中山一脸严肃说道。
“孙先生。广州城防严密,单打独斗绝无胜算。
我提议,在城内布下38个秘密站点——”
胡汉民说这话,铺开简易地图,在茶楼、店铺、民居等标记处画圈,
“让这些站点各有分工:有的负责囤积军火,有的专司联络新军,有的作为敢死队集合点。
站点之间互不统属,仅由核心成员单线联络,即便一处暴露,也能保全全局。”
赵声曾在新军任职,对此深以为然:
“新军是关键。我在军中尚有旧部,可通过秘密站点渗透,发展同情革命的士兵反水。
届时里应外合,打开城门便不成问题。”
他顿了顿补充,“但新军纪律森严,需格外谨慎,每个站点发展的人数不能超过5人,以防走漏风声。”
胡汉民则关注力量扩充:“光靠新军不够,必须组建敢死队。
华侨与留学生向来是革命的中坚,可通过南洋的会馆募集资金、召集人手。
他们熟悉西方战术,又有一腔热血,编入敢死队冲锋在前,定能撕开清军防线。”
孙中山听后颔首:“38个站点、策反新军、组建敢死队——三者相辅相成。”
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南洋的星空,“经费由我去筹措,人员由汉民联络,黄兴与赵声负责站点布防与新军策反。
三个月内,务必让一切就绪。”
四人伸手交叠,掌心的温度仿佛点燃了燎原的火种。
这场槟榔屿的密会,最终化作广州起义的蓝图。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广州城的雨丝里裹着海里咸丝丝的味道。
黄兴站在小东营5号的门槛上,把半截烟蒂摁灭在砚台里——原定十路兵马齐发的计划,
因枪械迟迟未到,只剩他手里这百十来号“先锋队”了。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