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再次回到慈禧手上,事实证明女人当政不靠谱。
头发长,见识短,意气用事,大清比以前更乱了。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的山东,突然冒出一群打拳的爷们闹事。
“闹事,谁闲的没事闹事?”
这一年,地里的庄稼被黄河水淹了半截,
德国兵在胶州湾修铁路时,把农民的祖坟刨了也没人敢管。
刨祖坟这事,出在山东冠县,这不,梨园屯的村民正红着眼跟教堂对峙——
祖地被教会强占,这口气谁也咽不下。
“村长,咱干不过洋鬼子的洋枪洋炮,得想辙!”
“我听说河北威县有个刀枪不入的牛人,不如咱们请他来助阵。”
号称梨园屯小诸葛的李三提议。
“对,我也听说了,此人名叫赵三多,
我亲眼看到,他口里念动咒语,打兔子的大抬杆‘轰’他一枪,像挠痒痒。”
“有这样的神人,还不去礼请来帮忙。”
……
四日后,河北 威县梅花拳师赵三多,带着徒弟迅速赶过来撑场子。
看着底下攒动的人头,老赵扬声大喊:
“奶奶滴,洋人神父欺负人到家了,从今天起,咱这梅花拳就叫义和拳!专打洋人和二鬼子,这事我管定了!”
“义和拳”的名字一出,场子里的呐喊差点掀翻屋顶。
义和拳打洋教士真不含糊,往死里打!
可把山东境内的教士神父吓尿了,纷纷向驻外大使馆求救。
转年六月,山东巡抚张汝梅对着奏折犯了难。
底下人报上来的义和拳闹得凶,他却琢磨着:
“这不就是民间自发组织乡团嘛?打洋人不就是爱国吗?谁叫洋鬼子牛气哄哄的!”
他大笔一挥,写了个建议:“请示朝廷,是否可改拳勇为民团”,
还在折子里明晃晃写上“义和团”三个字——
这名号,算是从官场上正式喊了出来。
当时朝廷也恨洋人,你说李鸿章签订了那么多的卖国条约,慈禧再坏,她舍得割地赔款吗?
不是没办法吗?
谁让自己没那实力呢!
如今有替自己出气的,朝廷心里暗自欢喜。
地方官想扶正这些义和团,利用这些人去揍洋人出气。
赵三多也是明白人,摸清了朝廷的脉搏,顺应潮流,在冠县蒋家庄竖起了“扶清灭洋”的大旗。
彩旗一展,跟着起哄的人从四面八方涌过来。
不过多数是底层人物,种地、扛活、拉小车的,五花八门……
洋鬼子扛不住了,威逼慈禧剿拳匪。
“老太后,如果再让义和团胡作非为,我们的军舰将光临北京城。”
朝廷不想剿灭他们,但抗不过洋人施压。
官府最终出兵把“拳众”摁了下去,赵三多带着残部钻进高粱地,打起了游击。
到了1899年,平原县又炸了锅。
知县蒋楷带着几十号人,想把当地义和拳一锅端,把拳匪头目李长水揍了一顿。
李长水转头就去搬救兵,把荏平的拳坛头领朱红灯请了来。
“老朱,咱们兵合一家与洋人干仗如何?”
这朱红灯是个狠角色,打得旗号是“义和拳兴清灭洋”,
手下的人都扎着红腰带,拿着大刀长矛威风凛凛。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