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也只知道简单的信息,其他的也不知道了。
如今这位沐云衡解除了三道谜题,再加上他应天府亚元的身份,想来这名头,不久就会传遍京城。
说话间,两人又看向屏风上的谜题。
段昊初指着那条谜签,仍有些不解,低声对林向安道:
“不过,刚才那谜面和『滕王阁』有何关系?这谜底是如何解出来的?”
林向安微微一笑,语调温和:
“你是说那句『金陵王气黯然收,三山半落凤凰游。有客登楼挥玉麈,却道澄江静如练』?”
段昊初点了点头。
林向安沉吟片刻,并未立刻开口解释。
这谜底既是江南名楼之一,得先理清这‘江南’指的是哪块地方。
早期的江南,泛指长江中游以南的广大区域。
但自唐宋之后,随着政治与经济中心东移,江南的核心逐渐固定在长江下游南岸,也就是如今的太湖平原和浙东浙西一带。
然而后期,江南更趋狭义,指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昌盛的核心区,也就是八府一州。
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杭州、嘉兴、湖州、太仓直隶州,这才是文人墨客口中的‘江南’。
不同时期的江南名楼,那么也会有所差异。
至于‘江南三大名楼’,主流说法是:滕王阁(南昌)、黄鹤楼(武汉)、岳阳楼(岳阳)。
虽说地理上略有出入,但其地位早已超越方位,更多取其诗文传颂、历史情感和文化象征。
其他的江南名楼,与这三座相比,稍显逊色。
如此一来,不管从文化划分,还是地域区别,这滕王阁与谜底最为契合。
但谜底还有后面的诗句,这才是难点。
林向安这才缓缓开口,轻声解释:
“谜面前两句‘金陵王气黯然收,三山半落凤凰游’,
金陵即南京,曾为古都,历史变迁,曾经的辉煌已经消失。
而‘三山’即指南京附近的三座山,也就是三山矶。
‘半落’形容山势若隐若现。‘凤凰游’借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诗句,指凤凰在飞翔。
这句描绘南京山水景色,凤凰台是南京的着名景点。”
林向安说到此处,四下已有数人悄悄靠近,听得认真。
“但若止步于此,便落入谜面的‘陷阱’。”
“第三句‘有客登楼挥玉麈’,玉麈是古时文人谈玄论道时所持的拂尘,象征身份和风雅。‘登楼’加‘挥麈’,已暗示此人非俗客,是登高抒怀、谈文论艺。”
“而最后一句‘却道澄江静如练’,出自南朝诗人谢朓之手,是形容清澈的江水像一条白练。”
说到这里,大家慢慢也反应过来了。
林向安缓缓道来:
“这谜面假装在描述南京的凤凰台,实则通过一连串典故与诗句,
巧妙地引出《滕王阁序》的背景与氛围。
有人登楼吟诗,念了‘澄江静如练’,而谢朓这句诗的上句便是‘余霞散成绮’。
所以这谜底,自然就是‘滕王阁’加上‘余霞散成绮’。
段昊初这才恍然,啧啧称道:
“妙极了!这谜语就像是设了一重壳,利用了古诗的‘对句’和文化典故,把两个不直接相关的东西,南京和滕王阁,通过诗意串联起来了!”
他话音刚落,旁边一名年纪稍长、穿着湖蓝直裰的读书人已听得入神,情不自禁也赞了一声:
“不仅借诗对句来隐线索,还用典故错位来考人心思。这位公子的解释,真是层层剥笋,一下子便让人豁然开朗。”
话音未落,又有一位白面青年接道:
“是啊,我方才只觉句句熟悉,却始终连不起来。听公子这一番讲解,才知此谜并非解字猜物,而是以诗通心,借文会意,实属上乘之构。”
话一说完,四周便有几人纷纷点头附和。
不少人目中更露出几分敬意。
林向安闻言,只略一拱手,语气温和而有分寸:
“承蒙厚爱,不敢当。眼下屋内尚有不少好题,大家才思不俗,不妨再走走看看,也许还能有所斩获。”
并不想过多变现,林向安顺势将众人的关注引回灯谜上。
那年长读书人一愣,随即笑着点头:“也是。”
其他人也纷纷响应:“说得是,我们也再去试试运气。”
人群很快便散了开去。
段昊初看在眼里,忍不住轻笑一声,道:“向安兄,你这才华分明不在那沐云衡之下,却总是点到为止,不愿出风头,倒也稀奇。”
林向安笑了笑:“我只是喜静罢了。”
一旦出了名,难免被人惦记。
前有茶楼说书,后有酒席邀约,拜访应酬也会多起来。
总有无法推脱的时候。
到那时哪还有清净日子?
不如安安心心备考来得实在。
段昊初摇了摇头,失笑道:“你倒是沉得住气!”
他比林向安年长几岁,自认见多识广,此刻却也不由感慨:
这位朋友,说是看淡名利也不尽然。
但心性确实与常人不同,不争声名,不好张扬,反倒透着几分难得的通透。
林向安只是轻轻一笑,未再多言。
两人心照不宣地对视一眼,便沿着书肆边角,走向另一处悬挂宫灯的角落。
此处略为僻静,一盏缀有彩绦的红纱宫灯微微晃动,灯笼下一纸谜签静静垂悬。
只见其上写着一行诗句:青梅煮酒论英雄
末尾用小字注明:梨花格,打一词牌名
段昊初凑近一看,眼中微亮,低声道:“这个谜题有些意思,这道题,不如咱俩一起猜猜,看看谁先得出。”
林向安见他兴致正浓,嘴角微扬,点头道:“好啊。”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