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希子注
符言符者契也言者理也故因言契\/理之微悟道忘言之妙可谓奥
矣
老子曰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上乎无上下\/乎无下故能
高能深能\/上能下也平乎准直乎绳非衡能平无处不\/夷非绳而直无处
不\/正圆乎规方乎矩非圆能圆而无圆\/非方能方而无方包裹天
地而无表里其大无外\/其细无内洞同覆盖而无所硋
大圆无涯\/大通无滞是故体道者不怒不喜其坐无虑
寝而不梦见物而名事至而应前已\/解
老子曰欲尸名者必生事事生即舍公而就
私尸主求名者必有事事生\/即不和故令去名而就和倍道而任己见
誉而爲善立而爲贤倍背也背道祈誉非喜\/之喜移俗求名非贤之
贤\/也即治不顺理而事不顺时治不顺理则多
责事不顺时则无功顺理则用心寡而成事\/大乗时则用力多而见
功\/尠妄爲要中功成不足以塞责事败足以灭
身要誉立效求合时君者\/功未济物败以及身也
老子曰无爲名尸无爲谋府无爲事任无爲
智主藏於无形行於无怠不爲福先不爲祸
始动不爲主则无形无形故无将迎之福唱\/而方应则无怠无怠故无未来之祸也
始於无形动於不得已欲福先无祸欲利先
远害治未兆之事则爲福絶\/非常之利则无害也故无爲而宁者
失其所宁即危无爲而治者失其所治即乱
失所宁者谓舍内宁而外求宁则困矣\/失所治者谓遗身而求治人则惑矣故不
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谓玉石有分\/而争夺生其文好
者皮必剥其角美者身必杀甘泉必竭直木
必伐物有美而见害\/人希名而召祸华荣之言後爲愆先聘\/华辞
後招\/身祸石有玉伤其山山若藏寳必见凿\/人不愼言必招祸黔首
之患固在言前且君子攸戒尚有三缄\/小人腾口得不招祸也
老子曰时之行动以从不知道者福爲祸时\/人
从动以行不知道者以福亡夫圣人治道先\/知存亡县料得失故舒卷靡定宠辱不惊方
获终吉以保其身至於昧者多承福而作威\/故福极而祸生非祸福相倾乃动用之乖分
耳天爲盖地爲轸善用道者终无尽地爲轸
天爲盖善用道者终无害以天爲盖覆无涯\/而皆善以地爲轸
运无穷\/而莫害陈彼五行必有胜金火相攻\/襄王递作天之所
覆无不称天道包\/弘各称故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也
知无知者善不\/知强知者病也
老子曰山生金石生玉反相剥木生虫还自
食人生事还自贼名显道丧\/事起害生夫好事者未尝
不中争利者未尝不穷未有涉水不濡其\/足蒙尘不垢其身善
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所好反自爲祸矜夸\/其能
丧厥功骋其伎\/丧厥身必也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
圣时会自得不假力争\/道在自尊何烦矜圣土处下不争高故安
而不危水流下不争疾故去而不迟道之所\/贵德之
所尚不争而\/高不疾而速是以圣人无执故无失无爲故
无败道无形状不可把握故执之则失又\/非形体难以雕刻故爲之则败者也
老子曰一言不可穷也二言天下宗也三言
诸侯雄也四言天下双也贞信则不可穷道
德则天下宗举贤德诸侯雄恶少爱衆天下
双兼得四句者上爲皇爲帝偏\/得一言则下爲霸爲佐也
老子曰人有三死非命亡焉言非命者人\/自取之也饮
食不节简贱其身病共杀之乐得无已好求
不止刑共杀之以寡犯衆以弱凌强兵共杀
之故死生在我祸福无门\/匪降自天职竞由人也
老子曰其施厚者其报美其怨大者其祸深
薄施而厚望畜怨而无患者未之有也察其
所以往者即知其所以来矣功高则报厚怨\/深则患大随其
轻重遗之\/恩怨也
老子曰原天命治心术理好憎适情性即治
道通矣原天命即不惑祸福治心术即不妄
喜怒理好憎即不贪无用适情性即欲不过
节不惑祸福即动静顺理不妄喜怒即赏罚
不阿不贪无用即不以欲害性欲不过节即
养生知足凡此四者不求於外不假於人反
己而得矣明此四者可谓大通\/不因於人省己而已
老子曰不求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己无谲\/诈之
行人何非我怀仁恕\/之情我无尤人也修足誉之德不求人之
誉己自修己德\/不求人誉不能使祸无至信己之不迎
也不能使福必来信己之不让也不能防不\/测之祸信
命不造不能要必至\/之福来者当受也祸之至非己之所生故
穷而不忧福之来非己之所成故通而不矜
祸生非己虽祸而何忧福\/生非我虽福而何恃也是故闲居而乐无
爲而治怡泊优\/游而已
老子曰道者守其所已有不求其所以未得
求其所未得即所有者亡循其所已有即所
欲者至以有者一身之精神未有者多方之\/伎术今废已有之精神祈未得之方
术未得者未至所得者以忘不保得一之由\/难追两失之悔故至人守其本不寻其末贵
得於内而\/制於外也治未固於不乱而事爲治者必危
行未免於无非而急求名者必剉本固邦宁\/行周不辱
故福莫大於无祸利莫大於不丧无祸之福\/福之厚矣
无丧之利\/利之大矣故物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唯无\/祸福
则无\/损益夫道不可以劝就利者而可以安神避
害道者不可诱以利无利则\/无害故神自安道自来也故尝无祸不尝
有福尝无罪不尝有功无祸无福无罪\/无功是谓大通道曰
芒芒昧昧从天之威与天同气无思虑也无
设储也道曰道君也芒昧谓道窈?不可得\/见今但法天以虚爲身以无爲心不
虑而成不劳\/而物积也来者不迎去者不将任其\/自得人虽
东西南北独立中央身应物而无穷\/道居中而独运故处衆
枉不失其直曲全\/故大与天下并流不离其域至\/气
流转眞\/精常存不爲善不避丑遵天之道不爲始不
专己循天之理不豫谋不弃时与天爲期不
求得不辞福从天之则天无心不言而万物\/生人无爲不谋而百
事\/遂内无奇福外无奇祸故祸福不生焉有人
贼凡有福即有祸今祸\/福已?孰爲人贼害故至德言同辂事同
福上下一心无岐道旁见者退之於邪开道
之於善而民向方矣偏见不足以化俗\/正道而可以诱民
老子曰爲善即劝爲不善即观劝即生责观
即生患劝勉也观察也夫人爲善当日自勉\/之有不善者察见己过则向方矣是
不免其爲善矣若以己爲善察求人之不善\/而责之者则有患矣故劝爲善而不善矣
故道不可以进而求名可以退而修身故圣
人不以行求名不以知见求誉治随自然己
无所与进不饰智以求名退而修身以\/自治推之自然岂希人誉也爲者
有不成求者有不得人有穷而道无通人有\/求而
不得道无\/爲而自周有智而无爲与无智同功有能而
无事与无能同德有智若无智有能若无能
道理达而人才灭矣夫至德内充人才外灭\/者故有若无实若虚者
也人与道不两明人爱名即不用道道胜人
即名息道息人名章即危亡道须一致\/事不两全
老子曰使信士分财不如定分而探筹何则
有心者之於平不如无心者也使廉士守财
不如闭户而全封以爲有欲者之於庶不如
无欲者也探筹絶疑於无心\/庶士见待於有欲人举其疵则怨
监见其丑则自善贤者举过而思改\/愚者自媒而爲善人能接
物而不与己则免於累矣先人後己\/终身无咎
老子曰凡事人者非以寳币必以卑辞币单
而欲不厌君子不重寳币服以谦敬\/人能行之乆而无厌也卑体免
辞论说而交不结约束誓盟约定而反先日
君子之交不假结约一言而定终身不易小\/人之交要以担盟未盈旬时以违旧要也
是以君子不外饰仁义而内修道德内秉眞\/淳外无
虚\/饰修其境内之事尽其地方之广劝民守死
坚其城郭上下一心与之守社稷即爲民者
不伐无罪爲利者不攻难得此必全之道必
利之理与民同利民乐死之与民同心民共\/守之求名者不贪滥爲利者不乖分
此圣王之道即社稷\/共守郊境同固也
老子曰圣人不胜其心衆人不胜其欲心胜\/则道
全欲胜\/则心危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於性
外合於义循理而动不系於物者正气也推
於滋味淫於声色发於喜怒不顾後患者邪
气也邪与正相伤欲与性相害不可两立一
起一废故圣人损欲而从性目好色耳好声
鼻好香口好味合而说之不离利害嗜欲也
耳目鼻口不知所欲皆心爲之制各得其所
由此观之欲不可胜亦明矣六情所欲一心\/爲制气正於中
则欲不害性心邪於外则僞已惑眞故知邪\/正在我与夺因心且一心自正羣物何累也
老子曰治身养性者节寝处适饮食和喜怒
便动静内在己者得善不\/外求而邪气无由入饰
其外伤其内扶其情者害其神见其文者蔽
其眞夫须臾无忘其爲贤者必困其性言人\/贤不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