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后,身着各式异域服饰,操着不同语言的使节们,带着对大明皇帝的崇敬之情,
逐一踏入朝天宫,向李靖行跪拜朝圣之礼。
这些国家,多数在此次为大明提供了丰厚的粮草支援。
因此,李靖也难得地展露笑颜,和善地对待了这些使节。
使节们激动万分,
有人用他们并不流利的汉语,夹杂着些许沿海口音,
拍着胸脯保证,
定会写信催促本国,尽快向大明输送更多粮草。
至于为何选择写信而非归国后下令,
自然是因好不容易来到大明这繁华之地,若不游历几年再归,岂不是太亏?
李靖含笑目睹使节们的激动与忠诚。
然而,喜悦之情并未持续太久,他又开始忧虑起来。
“这些国家远道而来,且为大明贡献如此多粮草,孝心可鉴,大明该如何回礼?”
大明作为礼仪之邦,岂有收受他人厚礼而不回馈之理?
使节们退下后,
李靖提出了心中的疑虑。
众大臣也纷纷皱眉思索。
是啊,该如何是好?
大明国库空虚,且以他们的孝心而言,大明该赠予何等之物,方能彰显上国之威?
【这老谋深算之人怎如此拖沓?没看到我这病弱之躯,已在朝天宫站立多时了吗?】
【依我看,就是太过愚钝,脑筋转不过来。】
要让这些小国出力相助不难,无需全面奖赏。
只需承诺助大明最力的三国,可得大明附庸之名,他们定会竭力输粮。
即便余国未获实质回馈,亦不会沮丧,反而在下次更加奋力援助大明。
小智囊朱明渊的想法,
再次回响在朱权的脑海中。
但此次,朱权犹豫了。
“这怎么可能?”
“让这些国家成为大明的附庸,岂非剥夺了他们的自主?”
“这岂是恩赐?”
往常,即便朱权不全然信任朱明渊的看法,也会觉得不无可能,
但此次,
朱权实在难以置信,朱明渊所言会成真。
毕竟这些国家与大明并无接壤,仅凭话本小说的影响力,如何能及此广度?
或许将来,这些国家会因成为大明藩属而自豪。
可眼前……
人家愿基于人道立场资助大明已属难得,你竟然还想以此羞辱他们?
你这哪里是感激,分明是在树立仇敌!
不,岂止一个,简直是瞬间树敌百国!
于是,朱权干脆装作未闻朱明渊的心声。
反正你不知我心知你意,
我便装作一无所知,不按你言行事,自无大碍。
朱权心中算盘打得噼啪响。
然而……
就在这时,
黔国公沐威,自京返回报命。
他还带回了一则最新消息。
“其实倭国之役,并非我与成国公率兵攻下,或说我们的功劳微乎其微。”
沐威坦诚相告。
???
何出此言?
莫非163号战事,非你二人领三十万大军征伐?如今倭国已降,你却言己无功,那功劳何在?
你不会谦逊至此,说是全体将士之功吧?
若在奉天殿上真如此说,我等同僚,定会轻视于你。
此时作秀,实为不妥。
“其实此番功劳非人,非个体,而是一物。”
言罢,黔国公沐威自怀中取出一物。
那熟悉的话语、动作,以及那熟悉的小册,
令在场众臣心生不祥预感,
更让朱明渊本已苍白的脸色,更添几分惨白。
哎哟喂,不是吧,这什么情况?
这是在搞哪出?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奇书祭天,威力无穷”?
奇书祭天,真有这威力?
朱昊心中满是好奇,随即命人取来那本奇书一探究竟。
果然,又是一册满载汉字的传奇小说。
只是,这本小说与郑祥带回的那本,情节迥异。
但……
源头应是相同的。
恰在此时,穆晨分享了他的人在东瀛的奇遇。
无边无际,船只连绵不绝。
人潮汹涌,登陆后便将东瀛人打得四处逃窜,只因他们人数众多,往往二十人围攻一人。
更离奇的是,这些人自备粮草、船只、武器……
助大明赢得战争后,非但分文不取,连战利品都不要。
战场上,休息时,他们对大明的将士们,犹如久别重逢的至亲长辈般恭敬。
战事结束后,他们依依不舍地离去。
离去的理由很简单,不愿成为大明将士的负担。
穆晨娓娓道来,
满朝文武皆是一脸愕然。
即便他们已见识过那些国家送来的粮草,以及使臣们的夸张举止,却未曾料到背后还有这番曲折。
简直,难以置信。
简直,太过离奇。
简直,不可理喻!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