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将此事视为巧合,未免太过牵强,且最终结果令人费解:这些小邦国民众对中原王朝抱有异常深厚的好感,举国皆然。
故而,当得知中原王朝有难,他们纷纷伸出援手。
上至君王,下至黎庶,无人认为此举不妥。
更令人惊奇的是,此景并非孤例,而是近百个小邦国皆如此!
如此众多的巧合,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莫非真是天命所归,令中原王朝备受垂青?
正当永乐帝思绪万千之际,
【这些文人墨客真是想得太复杂,且无一猜中真相。他们之所以如此行事,绝非区区金钱所能收买,即便能,也需更大的筹码。况且,即便告知你们,你们也未必能理解,你们这些迂腐的文人,全然不懂氛围之重。】
【孔圣虽有言,无友不如己者。】
【孟母亦曾三迁以教子。】
【人家真心实意助我中原,你竟嘲讽其教育不足?究竟是他人之过,还是你的问题?】
【罢了罢了,我还是不插手此事为好,免得他们知晓,那些小邦国民众所读的话本小说乃是我所售。】
【那些议论纷纷的贵族与文人,亦是我暗中结交。】
【否则,我又将陷入无尽的麻烦之中。】
【现状已颇为满意,虽未料到这些小邦国会主动向中原输送粮食。但既然粮食问题已解,便可着手应对瓦剌!】
原来,这一切皆是小狐狸所为!
永乐帝心如明镜,一听便知其中端倪。
“朕早已断言,世间从无无缘无故的爱恨。”
“这些国家与中原并无深厚渊源,却如此慷慨相助,甘愿奉献……”
“原来,并非天命独宠中原,而是因中原拥有如此皇太孙,方得上天垂青。”
洞悉事情原委后,永乐帝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
他几欲仰天长啸,向群臣自豪宣告:
这一切皆归功于朕之孙儿朱宸濠,大明的皇太孙朱宸濠,乃上天赐予大明的无价之宝!
我的孙子,李瀚海,在无声无息中为我国的威望,在众国之中树起了丰碑。
要明白,
倾全国之力去援助另一国,
且不计代价,
这样的事迹只在遥远的古代才有。
那时,礼制尚未崩溃,世间的君子远胜于小人。
他们因仰慕某国的明君,而让自己的国家归附其麾下,
遵从那位君主的一切旨意,
犹如侍奉天子一般虔诚。
然而,自那时代之后,一国对另一国的归顺,便成了耻辱与失权的象征,仅是权宜之计,再无真心。
再没哪个国家会真心向往另一国的富强与道德,希望本国也能同样昌盛,因而主动亲近。
但此刻,
历经近两千载春秋,
虽是周边小国对中原的仰慕,
这一幕,终究再度上演。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
李瀚海竟在极短时间内,借由故事与传说,与众国建立了如此紧密而深远的联系。
“前人远航,愈行愈远,所见国度愈多。”
“世界之广,可见一斑,天涯海角的幻想,不过是空想罢了。”
“或许这天地,广袤无垠。”
“我国,完全能超越史上的任何伟大帝国,疆域更为辽阔。”
“正如昔日天子分封诸侯。”
“我国,亦能万邦来贺!”
念及此,
即便是以我的心智,亦不禁心潮澎湃。
对一位君主而言,
万邦来贺,
那比开疆拓土更为辉煌的成就,
是能在死后,面对先祖,面对历代君主,都能昂首自豪的伟业!
而我察觉,这一天,正日益临近。
因为我发现了一个真正的天才孙子——李瀚海。
并且,他已是大国的皇太孙。
“这一天,指日可待!”
有如此孙子,证明天命所归。
小小敌国,不过待戮之辈!
于是,
当朝臣们仍一头雾水,甚至有人仍在嘲笑小国贵族讲故事时,
我轻敲龙椅。
“咚咚。”
清冷之声,让兴奋的朝臣们猛然清醒,
他们面对的是君主的我,身处的是庄严的朝堂,而非喧嚣的市集。
“臣等有失体统,请陛下宽恕。”
大臣们慌忙跪拜。
在宏伟的朝天宫内,
除了脸色依旧苍白的李辰逸依然站立,其余众人皆已跪伏在地,就连新近归来的李公公李航也未能幸免。
李靖此刻对李辰逸的珍视还来不及展现,怎会舍得让他也屈膝下跪?
于是,他以一种温和的目光望向李辰逸。
【这老谋深算之人怎又用这般古怪眼神看我,令人不寒而栗?】
【他不会又憋着坏心眼,想戏弄我吧。】
李靖:“……”
朕,那可是和煦可亲,慈眉善目!
你这小机灵鬼,
真要把朕气煞不成?
定是朝天宫内过于闷热!
对,就是闷热所致,不然朕怎会心生烦躁?
“不论如何,这些远方的使节不辞辛劳而来,朕理应接见。”
“传他们进来吧。”
李靖强压下心中不断攀升的怒气,神色凝重地对李航说道。
“遵命,陛下!”
李航领命而去。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