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那天整理书箱时,砚秋在顾先生的《伤寒论》里发现张电费单。台北电力公司的抬头下,地址写着“桂花巷七号”,缴费人签名处是“顾砚之”,旁边还有个娟秀的“沈”字。单上的日期是 1975年中秋,用电量比平时多了三度。
“曾祖母总在中秋点整夜的灯。”顾念秋望着电费单上的数字,“祖父说她怕你外婆在对岸看不清回家的路,特意把院子里的灯笼都点亮。”
砚秋注意到电费单背面画着个灯笼,骨架的纹路与老宅檐下的灯笼完全吻合。她忽然想起母亲说过,外婆晚年总在中秋夜对着海峡的方向点灯,竹篾灯笼的光晕里,总飘着半片干枯的桂花。
大暑的夜晚,砚秋在饼干盒里找到卷录音带。老式录音机转动时,传出沙沙的电流声,随后是顾先生苍老的声音:“今日桂花巷的桂花开了,念秋说像苏州的香气……砚秋吾妻,你收到我的信了吗?”
磁带转到中段,突然出现个女声:“阿砚,我把你寄来的桂花种子种在院子里了……”声音哽咽着中断,只剩下桂树叶的沙沙声。砚秋的眼泪突然落在录音机上,她认出那是外婆的声音——母亲说过,外婆临终前录了盘磁带,却始终没寄出去。
“原来他们当年还有这样的联系。”顾念秋的眼眶也红了,“祖父临终前把这盘磁带放在饼干盒里,说等找到林家后人,一定要一起听。”
立秋那天,砚秋和顾念秋带着地图去了台北。桂花巷的石板路果然与苏州巷相似,街角的桂树正开得热闹,树下的石桌上摆着杯龙井,茶叶的形状与通州药铺的老茶饼如出一辙。
“顾医生的书铺就在这里。”守巷的阿婆指着间木门,“他总在门板上写药方,说万一有大陆来的同乡生病,能认得他的字迹。”
砚秋抚摸着门板上模糊的刻痕,忽然发现“桂枝汤”的配方旁刻着个极小的“砚”字,笔画与伴月砚上的刻字完全相同。阳光穿过桂树叶落在字上,恍若谁的目光在时光里流转,温柔地注视着这跨越海峡的重逢。
离开桂花巷时,顾念秋摘下片桂树叶夹进笔记本。砚秋望着巷口的路牌,忽然明白那些散落在台北和苏州的桂花巷,就像家族血脉里的两个坐标,无论相隔多远,总能在某个瞬间彼此呼应。
回程的飞机上,砚秋把录音带放进包里。机舱外的云层像般舒展,她仿佛看见顾先生和沈氏在桂花巷的灯下整理医书,外婆在苏州巷的天井里晾晒药材,两束灯光隔着海峡遥遥相望,最终在月光里融成一片温暖的光晕。
老宅的桂树在秋风里摇曳时,砚秋将台北带回的桂花种子种在新翻的泥土里。母亲说,等到来年春天,这些种子会长出幼苗,就像那些跨越海峡的家族记忆,终将在时光的土壤里扎根、生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芬芳。而桂花巷的故事,也会像老宅的传说一样,在岁月里慢慢流传,成为连接两岸亲情的又一段佳话。些散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