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的桂花巷
小满的阳光穿过老宅的桂树叶,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砚秋整理顾念秋带来的木盒时,发现底层的绒布下藏着个铁皮饼干盒,印着“台北凤梨酥”的字样。打开后,除了半块干硬的糕点,还有张泛黄的街道地图,某条巷弄被红笔圈出,旁边写着“桂花巷”。
“这是祖父在台北的住处。”顾念秋指着地图上的标记,“他总说那条巷和苏州巷很像,连石板路的纹路都差不多。”
砚秋的指尖抚过地图上的巷弄,忽然发现街角标着棵桂树,位置竟与老宅天井里的桂树完全对称。她想起顾先生日记里的话:“每夜推开窗,见月照桂树,恍若站在苏州巷的石阶上。”
芒种那天整理饼干盒时,砚秋在夹层里摸到张照片。穿中山装的顾先生站在巷口,身旁的妇人抱着个孩童,背景里的木牌写着“顾记书铺”。照片背面的字迹已经模糊,依稀能辨认出“内子沈氏,小儿念秋”。
“曾祖母也姓沈?”砚秋的心跳漏了一拍。母亲正将新采的桂花装进香囊,听到这话,针尖突然刺破了手指,血珠滴在鹅黄色的绸缎上,像朵微型的红梅。
“她是你太外婆的远房表妹。”母亲用帕子按住指尖,“当年随家人去了台湾,认识你顾爷爷时,手里正抱着本《枕月记》。”
砚秋忽然想起通州药铺陈老先生说过的话,民国三十八年有位沈姓女子带着线装书渡海,船票上的名字被水渍晕成了“沈砚”。原来那
落在海峡两岸的沈姓女子,都藏着家族的密码,像桂树的根系,在不同的土壤里扎下深根。
夏至的暴雨敲打着阁楼的天窗,砚秋在饼干盒的暗格里找到本处方笺。上面的字迹与周医生的手术记录如出一辙:“桂枝三钱,配台湾相思子,可解乡愁。”笺尾的“顾”字被泪水晕染,像朵在墨色里绽放的桂花。
“顾先生在台北也行医?”她举着处方笺转身时,顾念秋正将晒好的艾草塞进铁皮盒,草叶与金属摩擦的声响,像谁在数着岁月的针脚。
“他在桂花巷开了家书铺,兼给邻里看病。”顾念秋的声音混着雨声,“有次台风天,他背着药箱出诊,摔在石板路上,药箱里的《本草纲目》浸了雨水,至今还留着水渍。”
砚秋忽然想起狼山江底找到的羊皮地图,某页空白处画着个简易的药箱,轮廓与顾先生照片里的完全相同。那些跨越海峡的医道传承,原来都藏在泛黄的纸页和磨损的器物里,像桂树的年轮,默默记录着时光的流转。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