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只是主要业务。偶尔还有觅得孤本善本,出于读书人的自觉刊刻出来,使古书不至于湮灭。只是这种事可遇不可求,因为孤本善本不是随地可见的。
总而言之。家里备一个刻书坊是很有必要的。
徐元佐没见过世面,这时候才知道“家大业大”意味着什么。
从徐阶那边出来。徐元佐先去见了徐璠,汇报了一下这些天的工作学习情况,又说了刚才与大父一起见邵芳的事。
徐璠对于这事倒是看得很开,并不觉得这个义子抢了嫡子的风光。跟随徐阶那么多年,他学到的智慧已经远超他的年龄了。否则也不会毫无怨言地放弃京官不做。跟着父亲回乡养老——他今年可才四十岁,正当壮年。
“你有什么想法?”徐璠问道。
在徐元佐回答之前,徐诚先解释道:“你若只是印印书,这刻书坊还是放在公家。材料、人工都不需要你操心。你若是还有其他用处,便索性将刻书坊划到园管行,日后公家要用,费用就是园管行承担了。”
徐璠点了点头,道:“正是这个意思。”
徐元佐想了想。道:“能否单独成立一个书局呢?”
“单独成立却是何意?”徐璠一愣。
“便是我们自己委任掌柜、伙计,雇工人,对外经营。”徐元佐道。
“你可别打这个主意了。”徐璠大笑:“做书坊书肆的,或是捐了监生的商贾,要赚个儒商的好名头。或是手眼通天。能拿到的历科程墨,各省宗师考卷。前者赚不到银子。后者能赚到银子,却不是谁都能赚的。”
官本位的社会。科举教材肯定有最广泛的受众。尤其是八股制艺,到了隆庆万历年间,名家迭出。好文章不知凡几。如果光想着熟背四书五经就能中式,简直是异想天开。哪个考中的举子、进士没读过三五百篇名家范文?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