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武侠小说 > 地煞七十二变 > 第九十六章 东西两城隍

第九十六章 东西两城隍(第1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最新域名: ,

城隍者,筑土为城,掘壕为隍。

其本义就是守护城池之神。

千年前,前任府君也是龙君,引东海之潮水淹钱塘,被许天师降服填了海眼后,城隍庙虽仍然受万家香火如故,各司属吏也存在依旧,但城隍之位却空置了千年之久,久到让某些本地人以为城隍就该是无面无名之神。

可今儿,钱塘的人们一觉醒来,却听得看得一个十足的大稀奇。

一座钱塘城破天荒的有了两位城隍爷!

一位是斩了鬼王,拔了窟窿城,风头正盛的后起新秀;一位是无数人听着他的名讳从小到大、从生到死的佛门祖师。

哪个也不好说是假,哪个也没法轻易说是真,可若都认作城隍,两者难免混淆,钱塘人便发挥了天赋。那位李城隍虽将府衙设在感业坊,可据说其最初却来自城西清波门外的富贵坊,而妙心祖师的轮转寺却在城东,处在繁华富庶的东瓦子与迎潮坊之间,所以一位可称“西城隍”,一位可称“东城隍”。

李城隍的画像与泥塑早随着麻衣师公们传遍钱塘,是一个腰挎宝剑、身披麻衣的英武青年模样,而妙心祖师虽未正式受封,其为城隍的法相也早早流传各坊,是一个着锦绣戴金玉,模样雍容华贵的老者。所以么,一位又可称“麻衣城隍”,一位又可称“锦衣城隍”。

贫贱者拜“麻衣”,富贵者敬“锦衣”,缕缕香气自千家万户袅袅升上云天化作朵朵莲花。

原本青白二色的莲池已悄然涂上了一抹明黄。

……

城里沟渠延伸向外连通钱塘江,日日有污水排出,养得排水渠口附近鱼儿肥嫩,引来了许多钓客、渔人。

这天,渠口水流忽断,深处“嚯嚯”有声,仿佛有口老痰在喉咙里不上不下。“怪声”吓散了鱼儿,叫钓客渔人忙活许久篓里空空。要在以前,因着沟渠深处就是窟窿城,人们连声抱怨也是不敢的,但而今鬼王被斩,窟窿城也灰飞烟灭,便有胆大少年要进渠内一窥究竟。

可刚钻入渠口,他霎时变色。

下一刻。

轰~

大股泥浆夹着片片惨白喷薄而出。

少年顿被泥流冲入江中,所幸他水性极佳,挣扎着浮出水面,四下一看。

煞白了脸。

但见江面覆着一层肮脏厚实的泥沫,而浮在泥沫上的惨白——竟全是人骨!

一时之间,少年只觉得一股子寒气摄住了身子,叫手脚僵硬,人便似个秤砣直往水底沉。好在附近的渔民冒死前来,把他拖上了船。再看岸上,已然慌乱惊叫一片,有人跪地不住磕头,以为是挖穿了地壳,连通了真正的幽冥地府,叫那阴间骸骨河倒涌上了人间。

不多时,麻衣师公们匆匆赶到,安抚人群,解释说,水中骸骨不是来自什么冥河,而是窟窿城一窝恶鬼吃人吃剩的残骸,因为积累太多不好处理,城隍爷重新疏通了水渠,引西湖水冲刷,让骸骨阴煞东入大海,免得积累日久,生出病疫邪祟再添祸乱。并称,沟渠淘洗干净后,也将重启六井,可引西湖之水免费供给百姓。

不久,废弃数百年的六井果然有活水涌现,周遭都来看新鲜,却迟迟不见有人动手打水。师公们奇怪询问,百姓便讪笑,沟渠里泡了几百年的腐尸烂骨,谁晓得勾缝里洗刷干净没有?麻衣城隍是好心肠,咱们心中也感激,可这口头汤还是交给别人去消受吧。

有麻衣师公心急,当场打了井水喝下以证清洁,人们依旧不买账,甚至事后有流言传出,说这师公回家后就呕吐不止,每反胃便会呕出一根手指或吐出一颗眼球,一天一夜后,家人将他吐出的东西拼接起来,恰好是一具完整的尸体!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疏通六井的第二天,有个老汉在城隍庙前投下状纸,然后一头撞死在了石阶上。有好事者打开状纸,却见老汉状告的就是城隍本神。钱塘近海,井水咸卤,稍稍讲究的人家都从挑水工处买西湖水,老汉正是以挑水为业,他见六井重启,自言老来困顿、生计无着,便愤而以死诉神。

再说另一位城隍爷。

轮转寺忽然传出发旨,晓谕诸坊,妙心祖师见市面萧条物资短缺,不忍百姓受饥饿之苦,决定大开佛库在六十四坊中施粥。便在当天,白白胖胖的和尚们抬着热气腾腾的粥桶来到各个里坊。自古赈济,筷子插进粥里能立起来,就是了不得的善政了,可轮转寺的粥非但能立起筷子,粥里还加了猪油渣、碎肉糜,大勺一搅,白生生的米里泛着亮晶晶的油光,让人肚里“咕咚”,口水直流。

以往见着轮转寺的僧人,大多是一副不染尘俗的漠然面孔,可此番来施粥的和尚却一个比一个和善,遇见面带病容的,道一句“世事多艰”,拿几个钱叫他去抓药看病;看到衣衫褴褛的,说一声“苍生可怜”,扯几尺布让他去裁衣御寒。

人人都说,妙心禅师此番赈济,每天都是好几万两银子丢进贫苦百姓的嘴里,为此倾尽了寺产,连佛像的金漆都刮了下来,为百姓换了米粮。

钱塘咸感恩德。

也不是没人作怪,比如有刁滑之辈贪小便宜,反复排队领取粥食;比如有人抱怨粥里多是陈米杂粮,吃来一股子霉味儿;比如有人讥讽明明是寺庙粥里却有荤腥,看来和尚们个个白胖是有道理的;比如有人质疑轮转寺中所供乃是河南三藏的金身遗褪,此金身非彼金身,又非真是黄金打造,刮下来也是腊肉屑、骨头渣,哪儿能当钱使?

然每有人公然传怪话,不需一个时辰,便有激愤者找上门,用拳脚与他讲讲佛法、论论良心。

东西两城隍这一轮交锋下来。

李长安望见天上莲池,明黄之色势头大涨。

…………

十三家又传法旨,言市场萧条、坊间苦闷,要联合诸寺观于各坊搭戏台唱社戏,以娱神乐人。城中大户纷纷响应,献出了家伎私伶,又大撒银嫖,将城内戏班乐师倡优一扫而空。

一时之间,半城“咿呀”,半城琴弦,每座戏台观者如堵。

然而,最初的新鲜劲儿散去,看戏的人却一天少过一天,原来戏台上唱的都是些目连戏、神功戏,千篇一律全是善恶因果、祖师功业。

人们兴致渐乏之际,每座戏台对面却悄然搭起一个个小棚子,熟悉的简陋,熟悉的麻衣师公。但这一次,他们一没穿麻衣,二没讲《麻衣律》,拿个竹梆子或铜锣,“哐哐”几声把人聚过来,开口讲的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佛,而是钱塘家长里短的故事。故事从真人真事里采集而来,再经黄尾润色,这厮文采斐然,又不像和尚们顾及脸面,怪异粗俗一概不避,怎么耸人听闻就怎么来。听众初听只觉有趣,再听便觉熟悉非常,仿佛自家境遇,不知不觉便拔不开脚了。

渐渐的,被“咿咿呀呀”吸引来的观众却一个个舍弃了戏台,挤到了那小小的草棚下。

最开始,还是师公们在讲黄尾编写的故事,后来有知情者们纠正这里不对那里有误,再后来,人们干脆讲起来自家的故事,入夜了也不舍散去,打起火把,换到神祠,直说到天际白,迟觉身上饥寒,人们才恍惚想起,若非李城隍,何得今日安寝?

第二轮。

天上莲池明黄势头一滞,青色渐郁。

…………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777.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