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票。
工部。
顾秉谦和乔应甲都紧张了起来。
工部三人是最危险的,尚书王永光,左侍郎李之藻,右侍郎潘汝桢。
潘汝桢不必说,但王永光和李之藻却不好说。
王永光和崔景荣都是河南长垣人,崔景荣投了赞同票,那王永光呢?
李之藻是浙江杭州人,理论上他不会支持冯紫英,但是他却又和徐光启关系密切,而且对格物十分推崇,这和冯紫英也有些意气相投。
众人目光都紧紧盯在了王永光和李之藻身上,没有人在意潘汝桢。
王永光和李之藻几乎是前后脚只差,走到了案桌边,先后拿出了玉圭,在众人目光注视下,王永光轻轻向玉瓶中放下玉圭,而李之藻、潘汝桢二人也次第效仿投下。
十九票!
当王永光和李之藻也给冯紫英投下赞同票时,顾秉谦和乔应甲身体都微微摇了一摇,原本挺拔伫立的身躯,似乎一下子都佝偻了不少。
这两张票就决定了冯紫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事实上在此之前顾秉谦和乔应甲就已经意识到冯紫英胜出不可逆转了。
哪怕没有这两票,但后边还有商部左侍郎黄士俊,农部尚书练国事和农部右侍郎耿如杞,这三票就足以把冯紫英送进了二十票的门槛,而内阁中还有冯紫英自己和徐光启两人,便能得到二十二票,稳稳过半。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