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于虚无之中的理吗?
抱歉,我看不到耶。
然而,然而,明明郑和自己托着长髯的手都麻木了,此时竟然还有心情继续问问题!
姜星火困得脑瓜仁疼,却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准备回答。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
姜星火叹了口气:“你且罢。”
郑和大约也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连忙道:“真的最后一个问题了。”
“那便是。”郑和心翼翼地欠了欠身子,“即便能在海上知晓具体的纬度和基本准确的经度,又该如何确定自己到哪了呢?”
郑和非常关心这个问题,之所以郑和要冒着身份暴露的风险,继续问这些有关于航海的问题,就是因为这些问题,很可能能在危险的时候,救他的命!
这一点都不夸张。
波涛万丈的海洋里,定位,比什么都重要!
而偏偏郑和出海,至今用的还是色目人做领航员。
也就是,航海定位这种核心技术,还不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至少需要几次远洋的磨练,禁海多年的大明远洋舰队才能做到彻底熟悉航路。
所以,作为大明远洋舰队的实际负责人,郑和对此,自然是一千个一万个上心,哪怕此时的他的手都已经举麻了。
听到这个问题,姜星火也不由地捏了捏眉心,反问道:“现在航海,是怎么测算速度的?”
郑和如实道:“用的是流木法。”
“。”
姜星火也不是全知全能,对于华夏古代远洋航海技术,有些还是不太了解具体原理的。
经过郑和的一番解释,姜星火方才明白过来,这个“流木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流木法”最早起源于三国时代,那时候吴国的海船就已经能抵达万里石塘一带了,随船的人写下过《南州异物志》一中有这样的记载:在船头上把一木片投入海中,然后从船首向船尾快跑,通过看木片是否同时到达,来测算航速航程,也就是“流木法”的雏形。
而到了如今的大明,用的还是这个古老的办法,只是稍作改进而已,便是把一昼夜划分为十更,靠燃香来计时,还是把木头扔进海里,然后人跟着跑,如果同时抵达就算标准,而如果人先到叫不上更,木片先到叫过更。
每一个更的距离是五十里,如此一来,自然可以算出船只在海洋上的航速和航程。
“流木法”的优点是能够计量路程和测算速度。
缺点是.有点废人。
听完后,姜星火沉吟刹那道:“先提个意见。”
“姜先生请指教。”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