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再把留在淮阳的昌平君也给撤换下来。
这样一来,伐楚之战肯定稳。
但赵佗不敢这样说,在如今举国皆骄的情况下,能说这些话的人不是耿直的忠臣,就是脑子里缺一根筋的傻子。
傻子徒惹人厌,忠臣一般也很少有好下场。
赵佗脸上挤出一抹笑,拱手道:“臣以为,有大王与诸卿在朝中决策,李将军在前线亲自指挥,携翦除魏国之威,兵伐分裂之楚,此战定能得胜。”
秦王政脸色一板,道:“你这赵佗,尽捡好听的说。寡人问你,自然是想听有用的东西,你也上战场很久了,对于此番伐楚,是否有什么好建议,尽可说来听听,也让寡人知道,王贲那些话到底是真是假。”
赵佗愣了一下,见秦王政是认真询问,而非只想听好话,便明白这位大王是想考验赵佗在战场上学到的东西,看一看他是否真的如王贲所说的,有成为大将的资质。
如果说上一次秦王召他问对,是问的天下大势和战略方向。
如今,则是落到实处,考察他赵佗对于这场战争的具体意见。
赵佗心动了,眼前可是他建言的一个好机会。
当然,如何建言也是有讲究的。
换将增兵之说肯定是不行的。
李信为将,带兵二十万,这是定好的计划,也是秦王政心目中需要的兵力和人选,是绝不可能改变的。
至于昌平君,赵佗更不可能谈及。
在那件事发生之前,昌平君就是秦国的大忠臣,也是当今秦王的血缘之亲。
如此人物,是他赵佗能诋毁的吗?
至于具体的进军路线,如何安排指挥,更是主将的事情,连秦王都不会进行干涉,更别说是他一个小小的赵佗了,在战略规划上更没有发言权。
所以赵佗此番只能另辟蹊径。
他心思百转,既不想说实话惹怒秦王,又不想失去这个进言的好机会。
终于,赵佗找到了一个盲点。
他大着胆子问道:“臣斗胆请问,不知大王此番为李将军准备的副将为何人。”
秦军主将之下,一般会根据兵力分设诸多裨将军,统率下面的校尉。而在这些裨将军中,会有一人权重相对较大,作为主将的副手存在。
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在主将决定分兵进军时,能有一人统率其他裨将军,进行相应的部署。
若无这位副手的存在,那其他裨将军皆是同一级别,爵位也相差不多。凭什么分兵时就要接受你一个同级的指挥?那样难免会引起纠纷。
副将的权力比其他裨将军要大,其提出的建议,往往会让主将认真考虑。
王翦灭燕时,其副将就是辛胜。但辛胜和王翦一样都是稳妥性子,其光辉难免被李信和羌瘣抢走,倒是显得存在感不强。
听到赵佗这话,秦王政雄鹰般的眸子眯了起来。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