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变化是非常危险的,一但之后的子孙出现一个废物,那么就会国之不国。
眼下北征就是一个机会,而白名鹤这种疯狂的对外夸张的心思更是一种动力,让大明重新回到三足之势,这样才稳定,皇权一家独大不可能,秦始皇就是例子。文臣独大更可怕,想了想大宋。
而武官独大的话,看看强汉最后的乱战到三国。
平衡才是皇道。
朱祁镇离开皇宫了,在太庙自己的父亲灵位前主动立下誓言,自己的余生只会为大明付出,不争权,不争位。当场朱祁钰也立下誓言,三年之内自己无子,重立朱见深为太子,三年之约,在朱祁镇知道朱祁钰的身体已经受到毒害之后,这三年确实是诚意十足。
两位皇帝同时出现在高台之上。
自古国无二主,天无二日,这两位年龄相近,一位是皇兄,一位是弟弟。一位是太上皇,一位是当今万岁。他们同时出现在祭天台上,这个举动让人无法理解。
“朕既不德!朕愧对万民,亦愧对列祖列宗!”朱祁镇一开口更是震惊了天下。
一份长达万字的罪已诏,细述了朱祁镇土木堡之变的错误。
华夏大地最早的一份罪已诏是汉文帝所书,开头第一句就是:朕既不德……。
历史上华夏自第一位皇帝开始,二千多年来,有罪已诏皇帝无数,一般而言罪已诏多出现在三种情况下,第一种君臣错位的时候,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用人不善,后此人获罪又免了死罪。
之后李世民虽然没有公开,但还是召见了重臣下了一份罪已诏。承认自己有三大过错:有三大过错:一是知人不明,错用了党仁弘;二是以私乱法,包庇了党仁弘;三是奖罚不明,处理得不公正。
而第二种罪已诏的却是多于天灾,有时候发生灾难了全部是由皇帝来承担的。
所以皇帝下罪已诏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在说:发生了灾祸都应该我来承担,这是上天对我的谴告,我必须真心诚意让上天知道,我愿意把事情做好,愿意对人民负责,也愿意对你们负责。
第三种就是无奈形的,属于巨大的政治危难之时。
比如在唐代唐德宗,几个节度使选择,连长安都失守了,他自然是痛定思痛写了下了《罪已大赦诏》。还有象明代崇祯皇帝,也写过类似的。不过却也在其中大骂官场**之类,可以说把自己心中的不满也写进去了。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