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好北方防御,以防柔然大规模劫掠,拓跋晃还是更重视宋国的态度,这次攻打武城和绛幕虽然是为了稳定国内,还是为了试探宋国。
虽然两国有协议,但是那不过是废纸一张罢了。
如今两国局势紧张,两国商人也都纷纷返回国内,毕竟两国还没有爆发大战,如今只不过局势紧张,两国边境也对商人没那么苛刻。
不过魏国百姓尤其汉人百姓则有些期盼,尤其那些隐藏的宋国细作他们虽然不知道宋国会不会北伐,但是不妨碍他们鼓动百姓。
这就导致那些贵族世家的土地出现无人耕种的事情发生。
为了稳定国内,拓跋晃再次对那些贵族和世家出手,收购一些土地,低价租给百姓。
拓跋晃这些年也没闲着,从宋国政策借鉴不少,一些商品和宋国交易只有朝廷,而那些世家贵族只能从官营商铺中购买,而且大多都是普通百姓买不起的东西。
这虽然让贵族和世家不满,但是没办法,货源在宋国,他们左右不了,于是只能妥协。
魏国国内局势稳定下来,但是宋国却在襄国郡屡次挑衅魏国。
这是刘义隆抵达邺城后和檀道济商议的诱敌之策。
利用骑兵不断越过边境,但是并不和魏军斥候冲突,遇见斥候就撤退。
然而魏国却并没有任何动作,这让檀道济很难判断魏国意图。
而古弼那里的确不好过。
虽然拓跋谭是左卫统领,但是这次主帅却是古弼。
古弼麾下将领还好,但是拓跋谭麾下将领面对宋国屡次挑衅早就按耐不住,然而拓跋谭也知道这很可能是宋国的计策,于是只能压制部下。
“古弼将军,如今将士群情激奋,长此以往不是办法。”
古弼也是无奈,“本将军也知道,不过现在不是和宋国交战的时机,而且对方如此必然早有准备,我们贸然进攻必然会落入宋军陷阱,还有陛下严令不得轻开战端,所以我们必须克制。”
拓跋谭道∶“不如让骑兵出动,和宋军错开,也去宋国境内,但是要避免交战。”
古弼想了想,也只能这样,于是道∶“好就如此,不过还要派人会平城告知此事。”
于是古弼开始写奏章,而拓跋谭则派出骑兵前往边境,并严令不得和宋军交战,并且要多派斥候,以防宋军合围。
魏军骑兵则开始频繁越境,这就让襄国郡两国边境热闹非凡,但是如此看来,两国似乎都没有想大打的意图。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