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595章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

第595章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第1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永和六年(公元350年,庚戌年 )

春天正月,赵国大将军冉闵想把石氏的痕迹彻底抹掉,借着谶文里有“继赵李”这句话,把国号改成了卫,自己也改姓了李,还搞了大赦,改年号为青龙。太宰赵庶、太尉张举、中军将军张春、光禄大夫石岳、抚军石宁、武卫将军张季,以及公侯、卿、校、龙腾等一万多人,都跑到襄国去了,汝阴王石琨则逃到了冀州。抚军将军张沈占据滏口,张贺度占据石渎,建义将军段勤占据黎阳,宁南将军杨群占据桑壁,刘国占据阳城,段龛占据陈留,姚弋仲占据滠头,蒲洪占据枋头,他们手下各有几万人马,都不服从冉闵。段勤是段末柸的儿子,段龛是段兰的儿子。

王朗、麻秋从长安往洛阳赶。麻秋接到冉闵的信,就把王朗部队里的一千多胡人给杀了。王朗没办法,只能逃到襄国。麻秋带着人马往邺城去,蒲洪派他儿子龙骧将军苻雄去半路截击,把麻秋抓住了,还让他当了军师将军。

汝阴王石琨和张举、王朗带着七万人马去攻打邺城,大将军冉闵带着一千多骑兵在城北跟他们干仗。冉闵拿着两刃矛,骑着马一顿猛冲,所到之处敌人纷纷溃败,一下子就砍了三千颗脑袋,石琨他们被打得屁滚尿流,大败而逃。冉闵又和李农带着三万骑兵,到石渎去征讨张贺度。

闰月的时候,卫国皇帝石鉴偷偷派太监送信给张沈等人,让他们趁邺城空虚来偷袭。结果这太监把信的事儿告诉了冉闵和李农,冉闵和李农赶紧往回赶,回去就把石鉴给废了,还杀了他,顺便把石虎的三十八个孙子也都杀了,石氏算是被灭得差不多了。姚弋仲的儿子曜武将军姚益、武卫将军姚若,带着几千禁卫军,冲破关卡跑到滠头去了。姚弋仲也带着人马去讨伐冉闵,部队驻扎在混轿。

这时候,司徒申钟等人劝冉闵称帝,冉闵想把这位置让给李农,李农坚决不答应。冉闵就说:“咱们本来都是晋朝的人,现在晋朝还在呢,要不咱和各位一起分割州郡,各自当牧、守、公、侯,然后上表把晋朝天子接回洛阳,你们觉得咋样?”尚书胡睦赶紧说:“陛下您圣德顺应天命,就该登基当皇帝。晋氏已经衰落得不行了,跑到江南去了,哪还能统领天下英雄,统一四海啊!”冉闵一听,说:“胡尚书这话,那真是看清形势,知道天命啊!”于是就登基当了皇帝,又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兴,国号定为大魏。

东晋朝廷听说中原大乱,又琢磨着要去收复失地。己丑这天,任命扬州刺史殷浩为中军将军,还给他假节,让他都督扬、豫、徐、兖、青这五个州的军事事务。封蒲洪为氐王,让他当使持节、征北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兼任冀州刺史,还封了个广川郡公;蒲健被任命为假节、右将军,监河北征讨前锋诸军事,封襄国公。

姚弋仲和蒲洪都有占据关右地区的想法。姚弋仲派他儿子姚襄带着五万人马去打蒲洪,蒲洪迎战,把姚襄打得大败,斩杀和俘虏了三万多人。蒲洪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还把姓改成了苻。他任命南安的雷弱儿为辅国将军;安定的梁椤为前将军,兼任左长史;冯翊的鱼遵为右将军,兼任右长史;京兆的段陵为左将军,兼任左司马;王堕为右将军,兼任右司马;天水的赵俱、陇西的牛夷、北地的辛牢都当从事中郎;氐族首领毛贵为单于辅相。

二月,前燕的慕容俊派慕容霸带着两万人马从东边的道路出兵徒河,慕舆于从西边的道路出兵蠮螉塞,慕容俊自己则从中间的道路出兵卢龙塞,去攻打赵国。让慕容恪、鲜于亮当前锋,还命令慕舆泥开山修路。留下世子慕容晔守龙城,任命内史刘斌为大司农,和典书令皇甫真一起留下来处理后方事务。

慕容霸的部队到了三陉,赵国征东将军邓恒吓得要死,把仓库都烧了,丢了安乐城就跑,和幽州刺史王午一起跑到蓟城死守。河南部都尉孙泳赶紧冲进安乐城,把火扑灭,还登记了城里的粮食和布帛。慕容霸收集了安乐、北平的粮草,和慕容俊在临渠会合。

三月,前燕的军队到了无终。王午留下他的将领王佗带着几千人守蓟城,自己和邓恒跑到鲁口去了。乙巳这天,慕容俊攻下蓟城,抓住王佗,直接砍了。慕容俊想把这一千多俘虏都活埋了,慕容霸赶紧劝他说:“赵国残暴无道,大王您起兵讨伐,是为了把老百姓从水深火热中救出来,进而占领中原啊;现在刚打下蓟城就活埋人家士兵,这恐怕对咱们王师的名声不好啊。”慕容俊一听有道理,就把这些俘虏放了。慕容俊把都城迁到蓟城,中原地区的老百姓投降的一个接一个。前燕军队到了范阳,范阳太守李产本来想替石氏抵抗前燕,可手下人都不听他的,没办法,他只好带着八个城的县令、县长出来投降;慕容俊还是让李产继续当范阳太守。

【内核解读】

公元350年(永和六年)的中原大地,正处在后赵崩溃后的权力真空期,各方势力的角逐与博弈构成了这一时期历史的主线。这段记载看似是简单的事件罗列,实则暗藏着十六国时期政权更迭的底层逻辑——暴力洗牌、民族矛盾与正统争夺的交织。

冉闵改制:暴力革命下的政权合法性困境

后赵大将军冉闵(此时已改姓李氏)以“灭去石氏之迹”为目标,借谶文“继赵李”改国号为卫、易姓李氏,开启了对后赵政权的彻底切割。这一行为本质上是通过符号重构寻求政权合法性:用谶纬神学包装权力更迭,试图摆脱石氏残暴统治的历史包袱。但这种急于切割的做法,反而暴露了其政权根基的脆弱性。

从结果来看,冉闵的改制并未换来预期的稳定。太宰赵庶、太尉张举等万余人出奔襄国,张沈、张贺度、姚弋仲、蒲洪等地方势力各据一方,形成“皆不附于闵”的割据局面。这揭示出十六国时期的一个关键规律:政权的合法性不仅需要符号建构,更依赖军事控制力与地方豪强的支持。冉闵仅凭暴力手段铲除石氏,却未能建立有效的权力网络,最终陷入四面树敌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冉闵与汝阴王琨的城北之战极具象征意义。“操两刃矛驰骑击之,所向摧陷”的个人勇武,虽能取得战术胜利(斩首三千级),却无法解决战略层面的统治危机。这种“以武立威”的统治模式,正是十六国时期政权短命的重要原因——暴力可以夺取权力,却难以维系权力。

石氏覆灭与权力真空:多方势力的逐鹿格局

闰月发生的“废杀石鉴、尽灭石氏”事件,标志着后赵政权的彻底终结。但权力真空并未带来秩序重建,反而引发了更激烈的角逐。此时的中原形成了三大势力圈层:

--核心层:冉闵(后称帝建魏)与李农控制的邺城周边;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777.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