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阳光透过办公楼的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我和小高、小李整理好所有的生产记录和数据报告,带着几分疲惫却又难掩的笃定,走向了秦总的办公室。
经过二十天的奔波与奋战,他们终于能将这趟出差的成果与波折完整地呈现给公司的决策者。
敲开秦总办公室的门,秦总和徐博士早已等候在那里。
秦总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眼神中带着期待;
徐博士则站在一旁的白板前,手里拿着一支马克笔,似乎已经准备好记录关键信息。
办公室里弥漫着淡淡的茶香,混合着纸张的油墨味,营造出一种严肃而专注的氛围。
“秦总,徐博士,我们回来了。”
我率先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旅途的沙哑,却透着清晰的条理。
他将厚厚的一叠报告放在桌上,“这是我们在德清生产的全部记录,包括遇到的问题和最终的解决办法,现在向您详细汇报。”
我清了清嗓子,开始有条不紊地讲述。
我从抵达德清后的首次生产说起,详细描述了按照既定流程操作时的每一个细节 —— 反应釜的温度变化、ph 值的波动曲线、各种原料的配比用量,甚至连车间里的湿度和气压都做了说明。
当讲到第一批次产品检测不合格时,他的语气微微沉了沉:“当时我们都很意外,因为理论数据完全没问题。
后来我们连夜排查,从原料纯度到设备管道,一点点抠细节,发现储存罐和管道里有残留的杂质,氧气流量也不稳定。”
小高在一旁补充道:“我们当时立刻决定更换储存罐和管道,并且协调厂里优先保障我们的氧气供应,确保流量稳定。
但第二批次生产出来,结果还是不理想。” 他拿出两张对比图表,指着上面的曲线说,“您看,这是两次生产的关键数据对比,差异主要出在反应后期的氧化阶段。”
我接过话头,继续说道:“后来我们怀疑是药品的问题。
因为那些药水存放时间较长,担心药效流失,就重新进行了标定,果然发现药水的活性降低了。
于是我们专程去杭州采购了新的药品,来回跑了大半天,虽然累,但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坚定,“第三批次生产时,我们不仅换了新药水,还对所有设备进行了彻底清洗,连开阀时先放掉浑浊液体这样的小细节都做了规范,最终产品才达到了客户的要求。”
徐博士一边听一边在白板上写写画画,将关键的问题点和解决措施一一列出。
他转过身,推了推眼镜说:“你们的排查思路很清晰,尤其是从药品标定入手,这点抓得很准。
化学实验就是这样,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任何一个微小的变量都可能影响结果。”
秦总一直静静听着,此时终于开口,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赞许:“很好,你们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一步一步找到根源,这种韧劲值得肯定。”
他拿起报告翻了几页,目光落在最终的检测结果上,“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五吨的生产任务,并且达到客户要求,辛苦了。”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