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清宫秘史十二章 > 第270章 容闳与清末出国热

第270章 容闳与清末出国热(第1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热河朝阳教徒起义】

光绪十七年(1891年),热河朝阳教徒举着铁锹和锄头,将县衙砸了个稀巴烂!

“反了!反了!”

“老子就是要造反,你们不让俺们活,大家都别想活。”

金丹道教分教教主杨悦春,一刀砍死了县令。

热河朝阳(今辽宁朝阳市)起义爆发了。

由于带头大哥是金丹教主,因此,又称“金丹教起义”。

为何造反?绝不是吃饱撑得,恰恰相反。

事情是这样的,热河地区汉民多租种蒙古王公土地。

没错,这些蒙古贵族和大清关系密切,大清偏向他们,让他们得到了许多土地。

“俺们只会放牧,不会种庄稼,你们汉人来租种吧。”

“正好。我们汉人土地少。”于是蒙古贵族,躺平收租,当起了包租公。

转眼两年过去了,蒙古贵族一看汉人种地收获满满,眼红,撕毁协议,重新签订更加苛刻的收租条件。

汉人忍了,收成勉强糊饱肚子。

这些蒙古贵族还是不依不饶,勾结地方官,再次增加赋税,

从此,汉民长期遭受经济剥削与欺压,民族矛盾突出。

清政府各级官吏腐败,也想大捞一笔,对百姓横征暴敛,造成民不聊生。

内忧如火烹油,一点就着。

外患接踵而至,外国传教士在热河地区借此放高利贷、拐骗杀害儿童摘取器官、干涉词讼等,

激起民众强烈愤慨,民教冲突频繁。

光绪十七年,热河先旱后涝,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陷入绝境,

而官府不仅隐瞒灾情,还照旧催征赋税,百姓走投无路,被迫反抗。

金丹道教的首领杨悦春,他一边为百姓治病,一边传教,使得教徒遍布朝阳、建昌、平泉、赤峰四州县。

1891年10月10日午夜,他觉得机会来了,毅然率领千余教徒起义。

他们制作五色旗,将队伍分成多个大队、小队,号称“学好起义军”,并颁布“约法三章”。

起义军首战攻打贝子府,打得很艰难,蒙古人战斗力强,起义军占不到便宜。

你说怎么那么巧,在关键时刻,轰!轰!轰!三声巨响,不是大炮声,你猜怎么着?

蒙古贵族的军火库起火爆炸了,这下可把起义军乐坏了,乘此机会拿下了贝勒府。

老杨将贝子府作为“开国府” ,自称“总教头”。

此战胜利后,各地教徒一看老杨占据了官府,吃香喝辣的很是威风,

“奶奶滴,咱们也反了吧!”

起义队伍如滚雪球,越滚越大。

10月12日,另一教派首领王增接受杨悦春的指示,率众攻打朝阳城。

在理教从西北方向正面攻城,金丹道则潜入城内放火呼应,里应外合之下攻克了朝阳城。

之后,起义军把矛头对准了洋教堂,烧了十处教堂,杀了二十名牧师,洋人看到起义军吓得像老鼠见到猫!

短短半月,起义烽火蔓延至朝阳、建昌、平泉、赤峰四州县,人数达数万之众 。

朝廷行宫附近造反,清政府大为震惊。

传旨直隶总督李鸿章、盛京将军裕禄督率叶志超、聂士成、左宝贵等将领。

从关内、关外两面出击镇压起义。

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清军,对起义军进行残酷围剿。

“杀啊!冲啊!!”起义军举着铁锨,粪叉奋勇冲击,清军不慌不忙抬起枪,

“砰砰”的枪声大作,起义军像被砍倒的玉米杆一样扑地。

半天功夫,起义军死伤大半,不得不向东逃去。

11月,清军贴出告示,贼首李国珍、杨悦春被抓获砍头,贼众一哄而散。

至此,起义宣告失败 ,教派自此销声匿迹。

﹉﹉﹉﹉

【容闳出国留学】

咸丰四年的纽约港,海风卷着咸腥气扑在容闳脸上。

他手里攥着那张,皱巴巴的耶鲁大学录取通知书,脑后的辫子得意随船身摇晃着——

“咦!你们看,他留着辫子,不男不女,真稀罕。”

船上的洋人,像看到星外来客一般兴奋叫着。

容闳气得脸色苍白,双手不由攥紧,指关节因用力而“咯吱”响。

“……”

容闳是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人,17岁时,跟着父母来到澳门谋生。

“闳儿,咱家没钱把你送去学校读书,你也不小了。

我听说洋人办了一所教会学堂,不收学费,你去那里学点知识,以后会有用处的!”

爹爹想的长远,把容闳送去洋牧师开的学堂上学。

三年后,马礼逊学堂的布朗牧师要回国,于是问,谁愿意跟着我去美国“长长见识”?

“老师我愿意去。”容闳率先举手,

“老师,也去,我也去!”

随后一片沉寂。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777.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