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刘备败回白帝城,不久就嗝屁了。
如今北伐军重蹈覆辙,前有阻截,后路被清军切断,陷入了进退两难境地。
那一年的北方冬季来得早,寒冷刺骨,对于缺乏寒衣和粮草的太平军战士们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冻伤减员的情况日益严重,此时林凤祥想起了天王送别时的话:“凤祥,当你们打到天津时,我会派出后援队去支援你们。”
林凤祥提笔写了一份紧急求援书,派亲卫火速送给天王,让他尽快派援军。
亲卫带着信去了一个月音信皆无,不知道是不是半路遇到了危险?
总之他们翘首以盼的援军迟迟未至,北伐军处境愈发艰难,仿佛被旋涡往下拉一样,渐渐坠入无底深渊。
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一直在北伐军中任都统的朱锡琨,默默奋战在前线。
他是北伐军中第四号人物,由于他为人十分低调,后世知道他的人不多,
朱锡琨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以自己的英勇无畏,激励着战士奋勇冲锋,成为北伐军中的一面旗帜。
随着清军缩小包围圈,北伐军不得不开始考虑突围求生。
艰难的冬天总算熬过去了。
1854 年年初,由于情报有误,北伐军进攻天津失败,打了一个月没打下来,无奈之下,只得南退至阜城等待援军。
此时,远在天京的太平天国领导层,通过辗转消息得知了北伐军的艰难处境,
杨秀清感到事情不妙,迅速组织援军,由夏官副丞相曾立昌,率领5000兵力,从安庆出发,一路北上前往救援。
困守阜城的林凤祥、李开芳等将领,并不知道援军已经踏上征程。
那时候没有手机,通讯不方便,对方谁也不知道谁的情况。
1854 年 4 月,北伐军只能不停运动,不然将被清军活活困死。
北伐军从阜城突围后,占据了东光县的连镇。
“凤祥兄,咱们不能聚在一起,这样很容易被清军围困,咱俩分两部分,一来可分散清军兵力,二来相互救援。”
“行,也只能这样了!”
当夜三更,李开芳率 600 余骑突出重围,南下成功袭占了山东高唐。
曾立昌率领的援军,在北上途中招纳了不少捻军和饥民,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但在抵达山东临清时,遭遇了沉重的打击。
临清城内粮草已被清军焚毁殆尽,援军不仅未能得到补给,反而遭到僧格林沁部清军的重重围困。
部分新加入的百姓心生怯意,队伍开始出现哗变。
曾立昌等人虽竭尽全力劝阻,但终究无力回天,无奈之下,只得弃城南撤。
在撤退途中,援军又遭到清军和地主武装的截杀,损失惨重,人数只剩下200人,此次救援行动宣告失败。
林凤祥在连镇苦苦坚守,多次击退僧格林沁的猛烈进攻。
然而,丧心病狂的僧格林沁下达了屠城令,试图用全城百姓生命为赌注,逼林凤祥投降,
1855 年 3 月,连镇被清军攻陷,看看身边的将士一个个倒下,
就在僧格林沁下令杀死第一批百姓时,受伤的林凤祥选择了走出战壕,挽回了百姓伤亡。
被俘的林凤祥解送至京,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李开芳在高唐坚守,面对清军的重重围困,他率部顽强抵抗,毫不退缩。
但随着连镇的失守,他深知大势已去。
1855 年 3 月 17 日,李开芳率部突围至茌平县之冯官屯。僧格林沁率清军将冯官屯团团围住,并引运河水灌屯。
在弹尽粮绝的绝境下,5 月 31 日,李开芳率余部奋力突围,不幸被俘。
6 月 11 日,李开芳在北京被凌迟处死。
北伐都统朱锡琨结果如何呢?
1854年2月,北伐军撤至阜城时,他率先锋营坚守城外,遭清军僧格林沁部合围,身受重伤。
阜城之战后,朱锡琨的记载从史料中消失,具体下落不明(一说阵亡,一说突围后隐姓埋名)。
1862年,天王洪秀全下诏追封其为“腑王”(一说“抚王”)。
太平军北伐虽然失败了,却极大震惊了清廷,这支孤军长驱六省,牵制了清军十万人马,大大缓解了天京压力,让清廷再次见证了太平军的英勇无畏!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