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公子,请。”
沐云衡从座中起身,理了理衣襟,步履稳健地走上前台。
他神情从容,既不张扬也不拘谨,走到案前,向台上台下一揖,朗声说道:
“在下沐云衡,愿献一策,与诸君共议。”
身姿笔挺,语气不疾不徐,一开口却气势十足:
“如今南北风俗迥异,财赋分布失衡,人才流通不畅,各种弊病交织。
天下之重,不在战乱兵革,而在人心不齐、势力不合。”
一语点破题意,直指问题根本。
他先谈“财赋失衡”:
“北方疆土辽阔,兵力重、需求大,长期依赖江南漕运支撑。可南方岁岁征赋,百姓年年劳作,早已疲惫不堪。”
“要想真正南北互济,首要理清赋税与劳役分配。
应设专员统筹漕运与盐铁之政,一方面保障北方兵马所需,
一方面也要让江南百姓得以安生休养,才能长久为继。”
随后他转入“人才流动”之题:
“南方文思敏捷,北方尚实务操作,然选才之路却偏颇不均。科举重文轻武......”
周围的人都安静地听着沐云衡慢慢陈述。
他的策论围绕南北差异,提出三大核心问题:财赋失衡、劳役不均、人才选拔偏颇。
针对这些弊病,他主张通过统一调配赋税劳役、改革人才选拔制度,来推动南北协同发展,实现长久安定。
林向安听得很认真,在脑海中梳理。
他觉得沐云衡的思路虽然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但从根子上讲,仍有结构性的问题。
最大的矛盾在于:
沐云衡想用更强的官僚力量去解决,恰恰是由集权体制造成的种种矛盾。
看似越理越顺,实则容易陷入“靠权力解决权力滥用”的循环。
他的方案几乎全靠更高一级的权力来推动,但真正的问题根源,其实就在于中央管得太多、地方没了活力。
不过在当前这个高度集权的体制下,能想到并提出这样的方案,已经是传统士人能给出的最优解了。
待沐云衡讲完,场中响起一片掌声。
士子们最先鼓掌,大多心中或钦佩,或认可,纷纷点头称赞。
有些茶客听得却有些云里雾里,沐云衡言辞对他们来说既遥远又抽象,实在听不太懂讲了什么。
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也鼓掌叫好。
毕竟沐云衡举止儒雅,说话有条不紊,颇有大儒之风,看着就像“读书人该有的样子”。
掌声过后,老太史微微颔首,脸上看不出喜怒,但眼中多了几分赞许。
而隐藏于席中、负责打分的几位致仕官员则神情各异,有的频频点头,有的若有所思,也有人面色平静,默默提笔记录。
稍作停顿后,第二位士子张骏起身,顺势接上节奏。
他来自燕州,身形高大,声音洪亮,言谈之间透着一股爽朗豪气,风格与沐云衡截然不同。
步伐略快,语气直接,一开口就声震四座:
“沐兄高论,振聋发聩!”
话锋一转,气势如虹。
“然安天下,必须强筋骨、固根基!学生之策,通利、固边!”
“其一,疏浚大运河,畅通南北命脉。”
张骏大手一挥,仿佛在舆图上划出一条长龙:
“应倾全国之力,疏通、拓宽、延展大运河!
北接幽燕门户,南达闽粤富地,使货畅其流、兵粮速达!
商贾云集,税赋充盈,南北贯通,方为立国根基!”
“其二,军屯商屯并举,夯实九边防线。”
他目光如炬,直指北方:“边镇空虚,岂能安心...招募南北壮丁,授田戍边...屯民即戍卒,春耕秋狩、冬防夏训,既保疆土,又促融合,此为守边之本!”
“其三,建材官武库,锻造震敌利器。”
张骏拳掌相击,声音回荡:“无利器,何以御敌...”
他一席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听得人心里都跟着发热。
不少茶客被他气势所折服,连连点头。
林向安总结了这位北方士子的观点,立意高远,切中强国之本,无外乎三大支柱——经济、边防、军事。
他提出的三条对策,战略层面很有针对性,是一条“实干强国”的路线。
说白了,就是搞基建、稳边防、抓军备。
思路没错,格局也够,但放在当下的生产力和技术条件下,要真推行起来,怕是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搞不好就是劳民伤财,民怨四起,历史上也不是没出过这事。
可以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张骏之后,轮到晋阳士子李岩登场。
他年纪最长,气场也最稳,一出场就给人一种沉稳可靠的感觉。
他缓缓开口,语气不急不缓:
“二位仁兄所言极是,文教可固根基,漕运通则国脉活,皆是济世之方。”
他环视前两位献策者,微微点头,表示赞同,接着道:
“不过南北如织锦,若要织得好,还得有一只稳妥的中枢之梭。学生之策,便是从中枢着手,经纬有度,谋定后动。”
“一是定规制,为中枢储才、任官提供南北均衡之制。科举改革,确保南北并取...南北官员须异地任职...打破地域壁垒...”
“二是畅言路,路使中枢决策有据...不为偏听所蔽...专审转呈地方奏章...保下情上达...”
“三可聚英才,广纳南北智识,供中枢采择实用... 京师岁开‘经世讲坛’,邀南北大儒、干吏...专论漕运、边贸、教化等实务难题...”
李岩的思路没错,条理清晰,方向也对,只是他说话太过平稳,语气平平,缺乏起伏。
一般人听着容易走神,提不起兴趣。
不过老太史和几位退休官员倒是频频点头,显然听进去了。
整体听完,林向安感觉这位的思路最符合,不过因为李岩的形象和语气,受到影响,导致现场反响平平。
他这番主张,核心就在三点:改制度、通信息、聚人才。
这背后需要一个超然、中立、强势的“中枢”来主导改革,能不受地方和利益集团干扰,稳步推进。
但问题也恰恰在这儿。
现实中,皇帝本身就是最大的利益相关者。
他要平衡勋贵、宦官、文官三方,顾忌重重。
而内阁没有实权,又得靠皇权背书,很多事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更别提这种改革直接触动南北官僚体系和地方豪强的根本利益,一旦推行,必然激起反弹。
所以说,这类制度设计听起来合理,落地却难。
“南北平衡”表面上看是个治理难题,实质上是权力分配的博弈。
说到底,不是技术活,是血肉之争。
......
历史其实早就给出了答案,不管是那种官僚制度,说到底就两句话:
发展才是硬道理。
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