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不少北方士子听完这首,神色略显不豫。
若单以此作观之,怕是南方胜券在握。
然而,风向却在说书人朗读北方作品后陡然一变。
其中一首对联,以大义入笔,立意宽宏,不仅化解南方关于“赋税沉重”的指控,反而回敬一记“高维反杀”:
漕船压断运河脊,
龙旗漫卷蓟门秋。
万斛珠米养九边,
半入烽烟半戍楼。
此联气象宏阔,将漕粮直接与边防军需挂钩。
指出南方所负赋税虽重,实为“养边御敌”之义举,反成护国之功。
“龙旗蓟门”象征皇权与北地军镇,压得运河之“重”,实则为护疆之“责”。
“万斛珠米”既显江南物资丰饶。
“半入烽烟半戍楼”则道尽北地将士赴汤蹈火的守土之功,南士之怨一朝成轻。
相比南方士子的直抒胸臆,这首北方佳作却别开生面,以更高的格局回应质疑,以宽广的胸襟化解对峙之意。
再加上说书人声情并茂、一腔热血的演绎。
赢得北方士子拍案叫绝不说,就连不少南方士子也忍不住点头称赞。
周围茶客掌声雷动,叫好声不绝于耳。
另一首北方作品则直指南方赋税沉重之源,暗示江南繁华背后,是北疆将士以血肉换来的安稳,那种家国牺牲的悲怆意味,引发不少观众对戍边之苦的共鸣,立意沉稳而厚重。
还有一首,则将漕粮与南地声色场所并论,讽刺意味甚烈,虽笔锋尖锐,却略显狭促,反倒失了气度。
若论文辞华美,南方或稍占优势;
但若看立意格局,亦即道义与视野的高度,北方作品显然更胜一筹。
最终,老太史缓缓起身,抚着长须,目光扫过场中六位士子,声音沉稳悠长,带着一股阅尽人情世故的沧桑味道:
“诸位高朋,方才这一炷香,燃的不止是时辰,更燃得文思如火,剑气纵横!
老夫观六位才俊下笔,恰如江河奔腾、山岳相对,风骨各异,才情迭出。”
说到这里,老太史微顿了一下,脸上现出几分感慨。
“南北两地,风物有别,士风亦异。
今日之作,有的犀利如剑锋,有的厚重如青钟。
若论辞采之美,南方俊才妙笔生花,确有佳处;
若比格局之广,北地文士以家国为念、民生为本,其立意更显沉稳。”
他语调一转,目光一凝:
“本局比试,南北才情,可谓各擅胜场,本在伯仲之间。但——”
这“但”字一落,茶客们皆不由自主屏住了呼吸。
“若要老夫于毫厘之间,分出一线胜负……
北方诸君所作,以血泪为墨、苍生为纸,立意深远,情感真挚,尤契‘文以载道’之古训。
故此一局,北方,略胜一筹!”
话音刚落,场中便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与喝彩声,纷纷夹杂着“老太史明鉴!”“裁得公允!”等呼喊,响彻整座茶馆。
北方士子眉开眼笑,难掩喜色;
南方士子虽心有不甘,却也无法反驳。
就在这时,说书人眼疾手快,立刻敲响醒木,啪地一声震得人心头一紧,随即高声喝道:
“老太史慧眼如炬!血泪文章,胜却浮华辞采!
北地风骨,今日扬眉吐气!
然则江南才情,锋芒犹在,未必甘休!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终局之战——‘策论匡时’,方显真章!”
一番话掷地有声,顿时将气氛再次推向高潮。
茶馆内热浪翻涌,众人神情振奋,目光齐聚前厅,只等第三局开锣!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