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人,是借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
故事里,一个武陵郡的渔夫偶然发现了与世隔绝、美如仙境的桃花源。
惊桃花落,表面意思是惊讶地看到桃花凋落。
在《桃花源记》故事里,渔夫离开后想再找桃花源,就再也找不到了。
象征着那个美好的、像仙境一样的地方消失了。
而惊桃花落不仅仅是字面看到花落,更深层的意思是:
武陵人遗憾地发现象征着桃花源仙境的美好事物凋零消失了,那个仙境再也找不到了。
历史上,在《桃花源记》基础上,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的诗人有不少。
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
韩愈的《桃源图》,这诗反浪漫主义,强调世俗礼法胜虚无,开辟理性批判路线。
王安石的《桃源行》,这诗是政治隐喻版,桃源是避秦苛政的乌托邦。
苏轼《和桃源诗序》,带有哲学意味,这诗桃源即心境,托理趣而忘地理。
刘禹锡的《游桃源一百韵》,这是最长桃源诗,以百韵巨制,融道家神炼于一体,独成一家。
然而王维的《桃源行》,是最符合《桃花源记》的内核。
尤其是“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这表达的正是桃花源消失无踪的怅惘。
武陵人惊桃花落,表面看是桃花源故事,骨子里却是在引用、指向王维的诗。
这句话,总结两个字就是“维王”。
这个“维”字在这里可以理解“指的是”。
而“王”,这里指的就是王维这个人。
倒过来就是王维。
看着非常简单的一个谜语,但却有一个陷阱。
就是卷帘格,有格式要求,是三个字,这让段昊初迟疑了一下,低声开口:
“想到是谁了?”
林向安闻言,目光看向段昊初,神色淡定,一脸气定闲神。
“你我心中想来已有答应了。”
段昊初点了点头,道:“不过,这题用了‘卷帘格’,可怎么看,谜底都只有两个字。照理说卷帘格不是起码得三个字吗?这就有些对不上了。”
他语气中带着一丝迟疑,显然心里也在斟酌。
只是相比之下,除了“王维”,实在想不出还有哪位诗人更契合这谜面。
林向安听他这么说,轻轻一笑,似早有预料,随手指了指角落那盏红纱宫灯:
“你看这题挂得偏僻,又没标序号,也不归入哪一类题册。再瞧这灯下的布置,也比别处少了些热闹。”
四周静谧安然,布置素雅,连灯下的彩绦也显得颇为讲究。
“多半就是‘风雅巧思谜’里的变格题了。这类题讲究一个‘静’字,设题的人也许故意藏得深些,是留给眼尖、心细、又敢猜的人。”
他顿了顿,语气平缓地道:“真要循规蹈矩,反倒容易错过。”
“虽然答案只有两个字,但‘维王’二字本身就带有线索,倒过来就是‘王维’。不仅对上了谜底的意思,也切中了‘倒读’的手法。”
“再加上谜面内容本就扣着王维的诗意,用卷帘格只是做了点缀,重在点醒。”
就像故意设置陷阱一样,若真拘着格式,反倒误了这题的趣味。
段昊初听罢,眼中一亮,随即轻轻笑出声来,赞道:“在规矩里寻变化,在变化中又不失分寸——你说得对!我方才虽然犹豫,但心里始终觉得‘王维’最贴切。”
望着那盏灯,段昊初似有所悟。
“怪不得这题不放在中间,也没人抢着猜。设题的人显然别有用心,是想留给真正能读懂的人。”
就在这时,身后忽然传来一声低低的赞叹:
“两位兄台,说得好!”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