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福赶着牛车,载着草药和军饼赶到大营时,战斗已近尾声。他看到燃烧的粮区,赶紧让人从车上搬下 “灭火沙”—— 这是李四特意准备的,用细沙混合石灰,灭火比水更管用。“快,把沙撒在火边,别让火蔓延到马区!” 王阿福喊道,士兵们立刻围过来,用木勺将沙撒向火焰边缘,很快就将余火扑灭。
黄昏的风带着凉意,吹得大营内的 “宋” 字旗猎猎作响。哈桑站在大营的了望塔上,望着远处的幽州方向,心里充满了感慨 —— 从瀛州粮道初战,到落马坡截粮,再到今日破清水河大营,不过数月时间,宋军已从 “被动防御” 转为 “主动进攻”,归降的辽兵也成了重要助力。他低头看向塔下,士兵们正在清理战场,归降的辽兵们帮忙搬运物资,归降的汉人步兵则跟着工匠们修栅栏,整个大营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将军,王大人的信使到了!” 亲随的声音从塔下传来。哈桑立刻下塔,接过信使递来的信 —— 信上写着:“清水河大营既破,可暂设‘北伐前哨站’,留百人驻守,其余人返回瀛州,筹备进攻居庸关事宜。朝廷已派‘河北路行营’五千人支援,不日将抵瀛州,与你部汇合。”
哈桑看完信,心里更有底了。他立刻召集众人,宣布部署:“李二郎带五十人驻守清水河大营,负责改造防御、清点物资;耶律忠带二十名归降辽兵,随我返回瀛州,参与居庸关侦查;张三带工匠们留下,协助李二郎改造大营;王阿福负责将缴获的战马、武器送回前哨堡,再从那里调两百石粟米过来,作为大营的储备粮。”
众人纷纷领命,开始忙碌起来。李二郎带着士兵们测量大营的尺寸,准备绘制 “改造图纸”;耶律忠则在整理从耶律胡里台处得到的 “幽州防线图”,标注出居庸关、古北口的兵力部署;张三和工匠们已经开始砍伐附近的树木,准备重做栅栏;王阿福则赶着牛车,载着缴获的武器,朝着前哨堡方向出发,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身上,将影子拉得很长。
深夜的清水河大营,灯火通明。李二郎站在大营的地图前,与归降的汉人步兵们商议防御改造:“粮区要搬到大营内侧,靠近水井,方便取水;马区要加设围栏,防止战马再次惊散;营房区要分成‘士兵营’和‘俘虏营’,俘虏营要派专人看守,防止逃跑。” 汉人步兵们纷纷提出建议,有的说 “粮区要修防潮粮囤”,有的说 “马区要挖排水沟”,李二郎都一一记下,心里对这些归降士兵多了几分认可 —— 他们熟悉辽军大营的缺点,提出的建议都很实用。
瀛州城内的议事厅里,王晏之收到哈桑送来的 “清水河破营捷报”,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捷报上写着:“甲辰日,伪饰辽军运粮队,奇袭清水河大营,破之。获战马八十匹,粟米两百石,武器三百余件,俘辽兵两百人,自身伤十五人,亡两人。大营已设为北伐前哨站,留兵驻守。”
王晏之将捷报递给赵德明,笑着说:“哈桑他们越来越会打仗了,这‘伪饰奇袭’的战术,比硬攻省力多了,还能减少伤亡。” 赵德明点头:“归降辽兵的作用也不可小觑,若不是耶律忠熟悉辽军习惯,恐怕很难顺利进入大营。” 他指着捷报上的 “幽州防线图”,“有了这张图,进攻居庸关就更有把握了 —— 咱们可以提前制定战术,避开辽军的主力布防。”
天快亮时,晨雾再次笼罩清水河大营。李二郎带着士兵们开始改造粮区,归降的汉人步兵们帮忙搭建防潮粮囤,用竹篾编织粮囤的框架,里面铺着油纸,再撒上石灰,确保粮食不会发霉。张三和工匠们则在栅栏外挖荆棘丛,将砍下的荆棘枝捆成捆,埋在栅栏外侧,形成一道天然的 “防御墙”。
哈桑带着耶律忠和士兵们,踏上返回瀛州的路。晨雾中,清水河大营的轮廓渐渐模糊,但他们知道,这座大营将成为北伐的重要前哨,为后续进攻居庸关、收复幽州打下坚实的基础。耶律忠骑着战马,走在队伍中间,心里想着家乡幽州 —— 他相信,用不了多久,宋军就能攻克居庸关,收复幽州,他也能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见到亲人。
晨雾散去,阳光普照,清水河大营的改造还在继续。李二郎站在新搭建的粮囤旁,望着远处的幽州方向,心里充满了期待 —— 他知道,北伐的下一场大战,很快就要开始了,而他和驻守在这里的士兵们,将成为这场大战的 “后盾”,守护好这处前哨站,为北伐大军提供充足的粮草和安全的后方。
这场清水河大营的奇袭,不仅是宋军北伐路上的又一次重大胜利,更证明了 “战术灵活”“以辽制辽” 的可行性。而在瀛州、清水河、狼山前哨堡,无数人还在为北伐努力着 —— 士兵们在训练,工匠们在改良器械,民夫们在运送粮草,归降的辽兵们在熟悉宋军的战术。所有人都知道,收复燕云的道路还很长,但只要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实现这个目标,让大宋的旗帜,重新插满燕云的每一寸土地。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