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的风渐渐起了,吹得坡路上的粟米袋轻轻晃动。修好的四十辆粮车已排成一列,由归降的汉人步兵赶着,朝着前哨堡方向走;受损的十辆粮车则由宋军士兵推着,慢慢跟在后面。被俘的辽军头目耶律察割被单独押着,手里拿着清水河大营的粮草账册 —— 账册上详细记录着辽军各营的粮草消耗和补给路线,是难得的 “情报宝库”。
“哈桑将军,咱们这次截了这么多粮,前哨堡的粮窖怕是装不下了。” 李二郎看着长长的粮车队,有些担心地说。哈桑笑着说:“放心,王大人早有安排 —— 前哨堡装不下的,就运去瀛州城,刚好支援那里的北伐筹备。再说,这些粮车和粟米,说不定还能‘再用一次’。” 他凑近李二郎,压低声音:“咱们可以假扮辽军运粮队,拿着耶律察割的令牌,去骗清水河大营的城门,说不定能趁机拿下大营。” 李二郎眼睛一亮,连连点头:“这主意好!就怕耶律察割不配合。” 哈桑看向被押的辽将,眼神锐利:“他要是不配合,就只能等着饿死 —— 咱们有的是办法让他开口。”
前哨堡的城楼上,杨继忠看到远处的粮车队,立刻让人点燃 “胜利烽”—— 三缕红色烟幕冲天而起,告诉瀛州城,截粮战大获全胜。城楼下的士兵们看到烟幕,纷纷欢呼起来,有的敲起了战鼓,有的举起了长枪,整个前哨堡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快,去通知赵虎,准备接收粮草!” 杨继忠对身旁的亲随说,“再让人给瀛州城送信,说咱们截了辽军一千二百石粟米,还有五十辆粮车,俘虏七十人,让王大人放心。” 亲随应声跑下城楼,脚步轻快得像要飞起来。
瀛州城内的议事厅里,王晏之刚收到前哨堡的捷报,就看到窗外的胜利烽。他拿起捷报,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 捷报上写着:“落马坡截辽军运粮队五十辆,获粟米一千二百石,俘七十人,伤十一人,亡三人,大获全胜。缴获辽军清水河大营粮草账册一本,归降汉人步兵四十人。”
“好!好!好!” 王晏之连说三个 “好”,转头对宝儿说,“立刻将捷报送往汴京,让朝廷知道咱们瀛州的战果!另外,让赵虎从瀛州调一百石干肉和五百斤慈姑糕去前哨堡,犒劳截粮的士兵们 —— 他们辛苦了。” 宝儿点头,立刻去草拟奏折,笔尖在纸上飞快移动,写下的每一个字,都透着胜利的喜悦。
泗州的仓库里,李四正带着农兵们打包支援物资,突然看到远处的快马 —— 是从瀛州来的信使。信使翻身下马,高声喊道:“李师傅,好消息!落马坡截粮战大获全胜,截了辽军一千二百石粟米,王大人让咱们再送些耐盐禾军饼过去!” 李四闻言,高兴得拍起手:“太好了!咱们这就准备,明天一早就发车,让士兵们吃上热乎饼!” 农兵们也纷纷欢呼,手里的动作更快了,有的装饼,有的搬草药,仓库里的气氛热闹得像过年。
天快亮时,截粮队伍终于抵达前哨堡。杨继忠带着士兵们在堡外迎接,看到粮车队和俘虏,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哈桑,你们立大功了!” 他走上前,拍了拍哈桑的肩膀,“王大人已下令,给你们每人赏银五两,归降的耶律忠和阿古拉,各赏银十两,还要记军功!”
耶律忠听到自己也有赏银,激动得眼圈发红 —— 他没想到,归降大宋后,不仅能吃饱饭,还能立军功、得赏赐,比在辽营时强百倍。“多谢将军!” 他对着杨继忠深深鞠躬,“以后我一定好好打仗,为大宋效力,早日收复幽州!”
晨雾再次笼罩前哨堡,却没了往日的肃杀。粮车被缓缓推进堡内的粮窖,粟米一袋袋卸下来,整齐码放;归降的汉人步兵们跟着工匠们,学习修粮车的手艺;被俘的辽兵们则被安排在堡外的临时营地,有专人看守,还能领到足够的军饼和水 —— 他们中的很多人,已开始后悔为辽人卖命,想着若能归降大宋,或许能有个好前程。
哈桑、李二郎、张三、耶律忠围在议事厅的沙盘旁,研究着从耶律察割那里逼问出的情报。“清水河大营的城门,每天酉时会换岗,” 哈桑指着沙盘上的大营,“换岗时守卫最松懈,咱们可以假扮运粮队,拿着令牌进去,然后里应外合,拿下大营。” 李二郎补充道:“咱们还可以用截来的粮车,装上火油和硫磺,进去后点燃粮车,制造混乱,这样更容易得手。” 张三点头:“我再做些‘火油包’,绑在箭上,到时候射向大营的粮草堆,一把火就能烧了他们的粮窖。”
阳光渐渐穿透晨雾,照在沙盘上的 “清水河大营” 标记上。一场新的战斗计划,正在悄然酝酿。而这座刚刚经历过截粮胜利的前哨堡,正以昂扬的姿态,为下一场战斗做着准备 —— 北伐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收复燕云的希望,也越来越亮了。
落马坡的截粮战,不仅为宋军带来了充足的粮草,更提振了全军的士气,证明了 “以辽制辽”(用归降辽兵对付辽军)战术的可行性。而在瀛州、泗州、濠州,更多的士兵在训练,更多的粮草在筹备,更多的工匠在改良器械 —— 所有人都知道,这场胜利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战斗在等着他们,但只要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打赢每一场仗,最终实现收复燕云、统一大宋的目标。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