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 士兵们齐声呐喊,声音在黄昏的空气中回荡,格外响亮。耶律忠站在前队最前,身上穿着辽军的破烂皮甲,手里拿着一面辽军的小旗 —— 这是为了更好地 “诱敌”。他转头对身旁的宋军士兵说:“等会儿我喊‘辽语暗号’,你们别说话,跟着我跑就行,辽军不会怀疑。”
堡内的议事厅里,王晏之、杨继忠、赵虎正在商议 “堡防留守” 事宜。“截粮队伍出发后,前哨堡留两百人驻守,” 王晏之指着地图,“杨将军负责堡防,赵虎负责粮草调度,一旦发现辽军援军,立刻点燃烽燧,通知截粮队伍撤退。” 杨继忠点头:“大人放心,堡内的守城器械都已备好,就算辽军来攻,也能守住。” 赵虎补充道:“我已在堡外的斥堠铺加派了人手,每半个时辰巡逻一次,不会出问题。”
深夜的狼山,月光洒在前哨堡的城墙上,泛着冷光。截粮队伍已整装待发,士兵们牵着马,脚步轻得像猫,避免发出声响 —— 落马坡离前哨堡约三十里,需在凌晨抵达,埋伏好等待辽军运粮队。哈桑走在队伍最前,手里握着指南针(北宋沈括改良的 “缕悬法指南针”,用于夜间辨向),确保队伍不会走错路。
耶律忠走在队伍中间,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 这是他归降后第一次参与 “主动出击”,若能成功截粮,不仅能立战功,还能为家乡幽州的收复出一份力。他摸了摸怀里的 “辽军令牌”,这是哈桑特意给他的,万一遇到辽军哨卡,还能蒙混过关。
前哨堡的城楼上,杨继忠正望着截粮队伍远去的方向,手里握着烽燧的 “点火绳”。他知道,这次截粮战至关重要 —— 若能成功,既能削弱辽军清水河大营的粮草,又能提振北伐军的士气,为后续北伐打下基础。城楼下的马厩里,战马们打着响鼻,似乎也在期待着胜利的消息。
瀛州城内,王晏之还在灯下工作。他在《北伐战备日志》中写下:“狼山前哨堡验收合格,截粮队伍两百人已于今夜出发,目标落马坡辽军运粮队。参与人员含归降辽兵十名,负责诱敌与地形引导。堡内留兵两百,由杨继忠统领,严防辽军偷袭。” 写完后,他将日志收好,走到窗前,望着狼山方向的夜空 —— 那里星星明亮,月亮皎洁,仿佛在为截粮队伍照亮前路。
泗州的仓库里,李四正带着农兵们打包 “后续支援物资”。他将耐盐禾军饼装袋,将治疗刀伤的草药装瓮,还特意准备了 “伤药膏”(用猪油、艾草、蒲黄熬制,专治跌打损伤)。“等截粮战的消息传来,咱们就把这些物资送过去,” 李四对农兵们说,“不管输赢,士兵们都需要粮草和草药,咱们得提前准备好。”
天快亮时,截粮队伍终于抵达落马坡。哈桑让人在树林里隐蔽,士兵们纷纷趴在地上,将身体藏在草丛或树后。耶律忠带着前队,在坡前的空地上等候 —— 按辽军运粮队的速度,辰时左右就会到达。晨雾再次升起,笼罩着落马坡,为伏击增添了一层掩护,士兵们屏住呼吸,目光紧紧盯着坡路的入口,手里的武器握得更紧了。
阳光渐渐穿透晨雾,洒在坡路上。远处传来隐约的车轮声和马蹄声,耶律忠心里一紧 —— 辽军运粮队来了!他立刻整理了一下身上的辽军皮甲,举起小旗,准备按计划 “诱敌”。哈桑在树林里举起手,示意士兵们做好准备,神臂弓手们搭好箭,竹矛手们握紧武器,一场关乎北伐粮草主动权的截粮战,即将在落马坡爆发。
前哨堡的城楼上,杨继忠已点燃 “平安烽”—— 一缕淡白色的烟缓缓升起,告诉瀛州城,截粮队伍已安全抵达伏击点。他望着烟柱,心里默默祈祷:“一定要成功,一定要平安回来。”
晨雾散尽,阳光普照,落马坡的坡路上,辽军运粮队的身影渐渐清晰。截粮队伍的士兵们屏住呼吸,等待着哈桑的信号,而耶律忠,则已迈开脚步,朝着运粮队的方向走去,一场精心策划的伏击,即将拉开帷幕。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