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霜在黑水河的冰面上凝成碎玉,哈桑带着五十名援兵和二十名斥候,踩着薄冰往芦苇荡走。冰面下的河水泛着墨绿,芦苇秆上挂着的霜粒被风一吹,簌簌落在肩头,很快在甲胄上积成细白。“都把马蹄裹紧!” 哈桑压低声音,手里的马鞭指着地面 —— 冰面下隐约能看到暗礁,马蹄踏上去若发出声响,很可能惊动上游的辽军哨探。
援兵队长赵虎紧跟着哈桑,手里握着绘有芦苇荡地形的羊皮图:“按探查的路线,辽军粮车会从上游的石桥过,我们在桥下游三里的芦苇荡设伏,刚好能卡住他们的退路。” 哈桑点头,用脚拨开芦苇丛,露出预先挖好的掩体 —— 这些掩体是昨天张三带着民夫连夜挖的,深三尺,宽两尺,刚好能容一人一马,掩体边缘还铺着枯黄的芦苇,从远处看与芦苇荡融为一体。
李二郎带着三十名粮道兵,正在掩体里检查竹矛。这些竹矛的矛尖都用桐油浸过,比普通竹矛更坚硬,矛杆上还缠着麻绳,握在手里不易打滑。“一会儿辽军粮车过来,先放头三辆过去,” 李二郎用矛尖指着远处的河道,“等中间的粮车进入埋伏圈,就扔火把为号,咱们再冲出去。” 粮道兵们纷纷点头,将火把放在身边干燥的芦苇丛旁,手心里的汗却悄悄浸湿了麻绳 —— 这是他们第一次参与截粮战,比守粮道要凶险得多。
午间的阳光爬上芦苇荡的顶端,冰面开始融化,河水顺着冰缝渗出来,在地面积成细小的水洼。张三带着民夫,正在河道两侧埋 “竹刺阵”。他们将削尖的竹片捆在三尺长的木杆上,斜着埋进土里,只露出三寸长的尖刺,上面再铺一层薄冰和干草:“辽军要是往河道两侧逃,保准扎穿他们的马蹄。” 张三用脚踩了踩干草,确认看不出痕迹,又让人在竹刺阵外围摆上几捆看似随意丢弃的芦苇 —— 这些芦苇里藏着硫磺包,一旦点燃,就能形成火墙,堵住辽军的逃路。
远处传来隐约的马蹄声,哈桑立刻让人熄灭炊烟。斥候小队长爬上高处的芦苇秆,用竹制望远镜观察:“来了!五十辆粮车,护送的辽兵约百人,跟之前探查的一样!” 哈桑握紧长枪,眼神变得锐利:“都藏好!没我命令,不许出声!” 芦苇荡里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风吹芦苇的 “沙沙” 声,和远处越来越近的车轮碾压声。
辽军粮队缓缓进入视野。为首的辽兵骑着高头大马,手里的弯刀在阳光下泛着冷光,粮车的木轮碾过冰面,发出 “咯吱” 的声响,与马蹄声交织在一起。粮车旁的辽兵警惕地扫视着两侧的芦苇荡,却没发现任何异常 —— 掩体里的士兵们屏住呼吸,手指紧紧扣着竹矛,眼睛盯着越来越近的粮车。
“放!” 当中间的粮车刚进入埋伏圈,哈桑突然举起长枪。李二郎立刻点燃火把,扔向空中。火把在空中划出一道火红的弧线,落在芦苇丛旁的硫磺包上,“轰” 的一声,浓烟和火焰瞬间升起,形成一道火墙,将辽军粮队拦成两段。
“冲!” 哈桑嘶吼着,带领援兵和斥候从掩体里冲出,长枪直刺辽兵。李二郎带着粮道兵紧随其后,竹矛挥舞着,朝着粮车冲去。辽军猝不及防,阵脚顿时大乱,为首的辽将想指挥士兵反击,却被哈桑的长枪刺穿肩膀,惨叫着摔落马下。
粮车旁的辽兵见主将受伤,纷纷四散逃窜。有的朝着河道两侧跑,却踩中了竹刺阵,马蹄被扎穿,士兵摔在地上,瞬间被粮道兵围住;有的想往上游逃,却被火墙挡住,只能乖乖投降。芦苇荡里,厮杀声、惨叫声、粮车倾倒的 “轰隆” 声交织在一起,阳光透过浓烟洒下来,照在满是血迹的冰面上,泛着诡异的红光。
张三带着民夫赶来支援时,战斗已近尾声。他们忙着将缴获的粮车赶到芦苇荡外侧,同时给受伤的士兵包扎伤口。“张师傅,这次缴获了五十辆粮车,里面全是粟米和干肉!” 李二郎兴奋地汇报,脸上满是汗水和烟灰。张三笑着点头,用手摸了摸粮袋里的粟米,颗粒饱满:“这些粮食够咱们瀛州据点吃半个月,还能支援濠州一些。”
黄昏的风渐渐起了,吹散了芦苇荡里的浓烟。哈桑让人清点俘虏和伤亡:“俘虏三十人,伤十二人,咱们这边伤八人,没人阵亡。” 他松了口气,这是北伐练兵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截粮战,不仅缴获了大量粮食,还没造成重大伤亡,算是大获全胜。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