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福想了想,回答:“备用粮道上很安静,就是在快到瀛州的时候,看到远处有辽骑在游弋,不过他们没发现我们。” 他顿了顿,又说:“李师傅让我给您带话,泗州的耐盐禾长势很好,下个月就能收获,到时候可以多运些粮食来前线。”
王晏之听后,满意地点点头:“辛苦你了,阿福。你先下去休息,明天再带着新的粮队去瀛州 —— 这次要多带些草药和盾牌,前线需要。” 王阿福应声退下,心里想着,一定要把粮食安全送到前线,不让大人和李师傅失望。
傍晚的霞光给黑松林镀上金边,粮队继续前行。李二郎走在队伍最前面,手里的短刀已擦干净血迹,腰间的响箭也重新装好。他望着远处的夕阳,心里想着:下次再遇到辽军的埋伏,他一定要做得更好,保护好粮车和士兵。
哈桑和张三走在粮队中间,讨论着后续的粮道防御。“黑松林后面的落马坡更险,路面狭窄,只能容一辆粮车通过。” 张三说,“我们得提前派人去探查,看看辽人有没有在那里设伏。” 哈桑点头:“我会让斥候提前去落马坡探查,确保粮道安全。”
泗州的运粮队里,王阿福正在准备明天要运往瀛州的粮食。他仔细检查每一袋耐盐禾,确保没有损坏,又将草药和盾牌装上车。“阿福,明天路上要小心。” 李四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辽人最近袭扰得厉害,遇到危险就往烽燧跑,别硬拼。” 王阿福点头:“李师傅放心,我会小心的。”
深夜的粮道上,粮车停在临时搭建的防御圈内。士兵们围着篝火,吃着慈姑糕,聊着白天的战斗。受伤的士兵躺在草铺上,民夫们给他们喂粥,场面温馨。哈桑和李二郎坐在一旁,研究着地图,上面用红笔标出了落马坡的位置:“明天过落马坡,一定要多加小心。” 哈桑说。李二郎点头:“我会让士兵们提高警惕,确保粮车安全通过。”
楚州的书房里,王晏之还在灯下工作。他在《北伐练兵计划》中 “粮道防御” 部分,加了一条:“黑松林、落马坡等险地,需提前派斥候探查,配备双倍防御力量。” 又在 “军功记录” 里写下:“哈桑,黑松林破伏有功,升斥候统领;李二郎,守粮反击有功,升粮道兵队长。” 这些记录,是对他们实战表现的肯定,也是北伐军功集团成长的见证。
这一夜,粮道上的篝火通明,士兵们的鼾声、谈话声交织在一起。而远处的辽营里,被击退的辽将正对着地图发脾气。他没想到,北宋的粮道兵竟然这么难对付,两次袭扰都没能成功。他不知道,在不久的将来,还有更多的北宋士兵,会带着淮西的粮食,带着收复燕云的决心,踏上北方的土地,将他们赶出大宋的疆土。
天快亮时,第一缕阳光照在粮道上。粮道兵们已收拾好行装,准备继续前行。李二郎走在队伍最前面,手里的长枪握得更紧了,眼神里满是坚定。他知道,北伐练兵的路还很长,但只要他们守住粮道,守住希望,就一定能等到胜利的那一天。
泗州的运粮队也出发了。王阿福赶着牛车,车上装着粮食、草药和盾牌。牛车走在备用粮道上,两侧的耐盐禾长势喜人,绿油油的禾苗在阳光下格外显眼。他望着远处的烽燧,心里想着,一定要把粮食安全送到前线,为北伐出一份力。
黑松林的战斗已成为过去,但它留给粮道兵们的,是宝贵的实战经验。他们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战斗,更多的挑战,但只要他们团结一心,守住粮道,就一定能打赢北伐的每一场仗,实现收复燕云、统一大宋的目标。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