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其它小说 > 重回高考当状元 > 红台山(四)

红台山(四)(第1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七人沿着废旧铁轨继续往下,乔磊前头一盏头灯,将每一块锈斑和湿冷投影得清晰。

走了大约五十米,前方豁然开阔。是一间侧井空间,早已不在现代地图上。

空间呈椭圆形,约五六十平米,四周围着脱落的煤壁,顶端由钢拱与木梁交错支撑,铁制支柱上锈蚀密布,有几根已明显变形。

墙上挂着残破的日文布告牌,油墨褪得只剩“作业顺守”、“罚则”、“义务”等几个字,带着侵略者冰冷的口气。

角落堆着十几把旧镐、碎麻布矿服,铁桶边还有一副破旧的皮带绑具,上头残留褐色斑点——像干涸多年却未褪色的血迹。

空气,是带温度的陈旧。像多年前有很多人在这里呼吸、呻吟、咳嗽、跪地、倒下。

王昭走得慢,手电照过布告时忽然停了几秒。

她眼神沉了沉,声音很低:“他们……真的是拿人当牲口。”

乔磊点了点头,没有多说,只轻轻靠近那块牌子,一根手指轻触铁边:“这层应该是临时作业转运站。强征矿工在这儿集中编队,然后分批压入作业区。”

张芳走到另一侧,蹲下观察那堆镐头,眼神凝着。“这些柄的断裂角度……不是自然损耗,是被强行打断的。”“像是……有人被迫工作太久,挣扎着砸过。”她的声音没有波澜,但乔伊能听出她说这话时,手背有点紧。

乔伊的视线停在墙角一个铁箱上。她走过去,小心打开。

里面有一排工人登记册,大多字迹模糊,只有几页还能辨认。

其中一页用日文写着:「第二班,4人迟出,1人重伤未报,已隔离。」

王昭低声:“隔离……是他们的词,其实就是——扔掉。”

空气再度凝结。

刘小利这次没说笑话,他只是站在原地,额头微冒汗,喃喃道:“这,真的是……地狱。”

陈树咬着牙:“不是历史书那种冰冷的‘伤亡’,是人活生生被耗光、挤烂,没人看见。”

乔磊闭了闭眼,像强压下什么,才开口:“你们能来看到这些,就已经比当年很多人幸运。”

众人默默点头。

他们像是站在一段压缩的时间胶囊里,被迫目睹这段从未写进课本的真相。

空气沉沉地贴在每个人肩膀上。连风都像哑了。

乔磊带着手电,沉声让众人慢慢靠近侧井尽头的一道钢门。

门半开,内侧锈痕爬满钢骨,像被反复拉扯过,但又一次次关死。

“这不是主井门,是押送工人走夜道的‘负压通风门’。”乔磊低声解释,“日本人为了避免地面空气进入隐蔽区,强行封闭部分通道。”

乔伊蹲下身观察门后地面,灯光一打——一道已经风干的铁轨凹槽延伸进去,铁轨两侧还有钉入地面的人字型压痕。

乔磊眉头紧锁,轻声分析:“这不是运输线……是人拉矿车用的,距距间隔在85厘米以内。”

“人跪着前行,膝盖卡在车轨凹口。”

众人一时没说话。

进入那扇门后,是一处作业残留工棚。

不大,顶不到三米高,却分隔出数个窄格子,像围栏,又像囚笼。

墙壁上密密麻麻写着繁体字——不是笔写,是用钝物划出的,一行行,一层层,从地面延伸到齐腰高的位置。

王昭蹲下,手电照在其中一排:「今朝四人死,无人埋。夜里铁链响,隔壁房有人咬绳。」

乔磊眼神沉如水,解释道:“这是当年日军在井下设的‘人力稳定区’,简单说就是‘矿工囚禁带’。”“那些被拉来的人,不住地面,不上工棚,直接在井下日夜工作,生活、排泄、劳作,全在一层。”“而为了防止‘人手流失’,他们使用了‘生物工时锁’。”

张芳疑惑:“什么是‘生物工时锁’?”

乔磊沉声解释:“一种锚链式锁具,把铁圈固定在脚腕、手腕或腰带位置,设定时间内不回轨,就会引发井口警报。”

“日本人当年还用过一种‘油火惩戒法’。”

他顿了顿,缓缓指向墙角:那是一只早已熏黑的手工油罐炉,上方是一根被烧断的金属夹。

乔磊喉结动了动,嗓音哑了一点:“他们会把干煤粉混进油里烧成粘火,再滴在矿工膝盖和背部。”

“‘不再工作者’会被强制排除在锁链区之外,称为‘废体’,半小时内无人拾尸。”

陈树整个人已经靠着墙,手指紧紧握着装备袋,脸上毫无血色。

他哑声问:“……这到底是矿井,还是集中营。”

张芳轻声道:“集中营里至少还有身份记录,这里没有。”

王昭不知何时低下了头,嘴唇紧紧抿着,一言不发。

她看向那堵密密麻麻的刻痕墙面,像被什么堵在喉头。

忽然,她走过去,从兜里掏出一张纸,贴上那段记载“油火”惩戒的地方。

纸上写着一行字:「历史不可赦,时间不可赦。见证,是我们能做的最低限度。」

乔伊站在她身旁,望着那墙上的刻痕,低声补了一句:

“这不是‘遗址’,这是一座埋了名字的万人坑。”

刘小利红着眼:“我们都该……学过‘南京’,但谁跟我们讲过‘三号井’?”

乔磊站得笔直,额头布满汗珠,声音却异常清晰:“当年那些事一直没说完,也很难说完...”

他转头,目光越过那堵墙,像看进了六十年前的某条隧道深处:“但今天你们看到了——从现在开始,就是你们的责任了。”

时间仿佛凝滞在这片封存的残酷记忆中。墙上挂着日军留下的工业牌匾,斑驳金属上仍可辨认:“昭和?地下作业第五支队”。

“第五支队”——乔磊低声说,“当年专门负责管押华工劳力,基本是最暴力的那一支。”

横厅角落,有一排铁质栏杆隔开的工位,每个栏格不到一米宽。低矮、无灯、封顶,仅容人蜷曲其内。

每一个栏杆上,都焊着一个数字。“13,14,15,16……”

乔伊轻声数着,声音一点点发紧。

张芳站在栏外,背对众人,轻轻开口:“这不是工位……是囚笼。”

墙角地面有烧灼痕迹,黑色焦圈交错,有的形状分明,是跪倒的膝盖印,有的像是翻腾挣扎时留下的鞋底印花,一圈半,一道断。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777.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