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角的铜铃被风拂得轻响时,我正将八仙桌搬到院心那棵老槐树下。
青砖地还带着夜露的凉,木桌腿压过几丛苔藓,留下浅淡的湿痕。
妻子从屋里出来,手里搭着块靛蓝粗布,见我正往石臼里捣新收的绿豆,忍不住嗔怪:“这日头才爬过屋脊,就热得人想脱衣裳了。”
我笑着没接话,往石臼里添了把冰糖。
孩子们早搬了小马扎围在桌边,小女儿伸手去够竹篮里的油饼,被妻子拍了手背:“等爹调完酸梅汤。”
她鬓角的碎发被晨光染成金红色,倒像是去年在潘家园淘来的那帧旧照片——穿旗袍的女子站在四合院的藤架下,身后的日头也是这样,把青砖地晒得泛出暖融融的光。
酸梅汤倒进粗瓷碗时,泛起细密的气泡。
孩子们捧着碗吸溜的声响,让院墙外卖花人的吆喝都变得遥远。
老槐树的影子斜斜铺在桌面上,将酱菜碟、小米粥碗都切成了明暗两半。
幼时听祖父说,从前旗人家里吃早茶,总要在院里摆开八仙桌,老太爷坐着太师椅,小辈们垂手站在一旁,等丫鬟用银匙把粥舀进玉碗里。
“发什么呆?”妻子递来一碟刚蒸好的糖糕,热气在晨光里凝成白雾,“你总说喜欢这‘清朝的太阳’,我看是喜欢这慢悠悠的劲儿。”她这话倒是说中了。
城里的早餐总像赶火车,豆浆灌进纸杯,包子捏在手里,等红灯的间隙就得吞进半饱。
哪像此刻,日头一寸寸挪过桌面,把孩子们的影子从短拉得长,蝉鸣从起初的零星几声,渐渐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
儿子忽然指着墙头喊:“看那只鸽子!”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