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列入《诗品》所论各诗歌流派中的人,便可称为才子。至于这些作家三品高下的划分,则不是确定不移的论断,还将再作品评,这就有待于知音者了。
(第五段提要:首先说明一品之中的作家,不按优劣,而按时代先后的次序排列,并说明不评论在世的作家,其次举例说明好诗都是直接描写所见所感,极力反对用典;最后表示不满于诸家文论、诗文辑录的缺乏评论,并说明《诗品》要分三品评论古今许多五言诗人。此段序于卷中。)
昔日(从前)曹植、刘桢、陆机、谢灵运这些有成就的诗人,精心钻研,千百年来,没听见他们说过作诗要辨五音分四声的话。
或者有人说这只是这些前代贤达,偶然没有发现这些规律,难道真是这样吗?且对此试作说明,古代凡称为诗、颂的,都要配上音乐,所以非调好五音不能使歌辞与曲调和谐合一。
像“置酒高堂上”(这是阮瑀《杂诗》中的句子)、“明月照高楼”(这是曹植《七哀诗》中的句子),音韵就最好。
曹操、曹丕、曹植的诗,文辞或有不工(整的地方),而声音可以入乐歌唱。这就是古代重视音韵的意义,这和近世讲究宫商(五音)是有所不同的。现在的诗已不入乐,还要声律何用?
王融曾对我说,五音从开天辟地以来就有的,古代诗人却不知道,只有颜延之说过有了律吕才有音调的话,其实这话是错误的;范晔、谢庄比较懂得声律。王融自己曾想进奏《知音论》,但没有成功。
王融提倡四声八病,谢朓、沈约助之成事。王、谢、沈三人的社会地位高,而且自幼就有文才,于是许多人仰慕他们,学习他们,作诗力求音韵精密,格律细微,并为此竞相超越。
由于过于讲究声律,所以使诗歌受到许多限制,伤害了它的本来之美。诗歌创作本须吟诵,音调不能拗口,然而只要流利和谐就足够了;
至于四声,自己则苦于不能识别,而蜂腰、鹤膝,在民间歌谣中本来就是有的,因此没有讲究的必要。(这是表明作者对于声律的看法。)
陈思(即曹植)有《赠白马王彪》诗(赠弟),仲宣(即王粲)有《七哀诗》,公干(即刘桢)有《赠徐干》这一类作品(思友),
阮籍有《咏怀》82首诗,子卿(即苏武)有《别李陵诗》(有双凫内容),叔夜(即嵇康)有《赠秀才入军》诗(有双鸾的内容),
茂先(即张华)有《杂诗》(有寒夕的内容),平叔(即何晏)的诗里有“衣单”之句,安仁(即潘岳)有《悼亡》等诗(内有倦暑之句),
景阳(即张协)有《杂诗》(内有苦雨内容),谢灵运有《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士衡(即陆机)有《拟古诗》12首,越石(即刘琨)有《重赠卢谌》等诗,
景纯(即郭璞)有《游仙诗》14首(内有咏仙的内容),王微有《杂诗》(有些风月的内容),谢客(即谢灵运)开山水诗派,(多有山泉的内容),
叔源(即谢混)有《游西池》诗(有离宴的内容),鲍照有《代出自蓟北门行》诗(是戍边的作品),太冲(即左思)有《咏史》诗八首,
颜延有《北使洛》诗(没有入洛的内容),陶公(即陶渊明)有《乞食》、《咏贫士》等诗(内有咏贫的内容),惠连(即谢惠连)有《??衣》诗,
以上各篇都是五言诗中的佳作。其篇章犹如珍珠的水泽,其文彩犹如广美的桃林。(对上述作品的赞美)。
(第六段提要:先论古人不辨声律,诗歌入乐,但求音韵和谐;次述声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流弊,并主张自然流畅的音律;末列举历代优秀篇章。此段序于卷下。)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