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没有回应。他调出系统日志,发现“情感模拟核心”的能耗值仍在缓慢上升,较基准值高出12%。他点开数据源记录,看到【动态混淆层】已成功注入三组虚假呼吸样本,分别关联不同性别与年龄层的玩家模型。而林悦修改的AR代码中,那道伪装成调试信息的反向追踪指令,正安静等待下一次触发。
赞助商的消息再次弹出:“希望增加一场预热直播,由‘夜莺’亲自出镜,回答粉丝提问。”
沈逸盯着屏幕,手指悬在键盘上方。他知道,对方在试探——试探“夜莺”是否真能独立回应,还是仅限预录内容。一旦答应,风险指数将直线上升。
他调出“隐藏身份加持”模块,查看形象切换准备度:96.3%。足够应对常规直播,但若被要求即兴互动,微表情同步仍存在0.2秒延迟风险。
林悦凑过来:“我可以和她一起上,分担压力。”
沈逸沉默片刻,敲下回复:“可以直播,但问题必须提前提交,由团队审核。”
对方很快回应:“接受,但希望‘夜莺’能展现更多个人特质,不要太像机器人。”
沈逸冷笑,指尖在键盘上敲出最后一行指令:将“情感模拟核心”的情绪反馈逻辑临时调高15%,允许在预设范围内生成即兴回应。同时,他在后台新建一个监控任务,实时比对“夜莺”语音与林悦过往语音样本的声纹特征,一旦匹配度超过70%,立即启动混淆协议。
林悦开始整理粉丝提问。大多数是技术类问题,也有几个关于“夜莺”性格与游戏理念的。她看到一条:“你打游戏时,会笑吗?”犹豫了一下,勾选通过。
沈逸扫了一眼问题列表,没有阻止。
宣传节奏已成,流量洪峰初现。战队粉丝数突破十万,赞助商态度从质疑转为期待。沈逸知道,这只是开始。真正的干扰尚未浮出水面,而那股来自星穹科技的信号,仍在暗处徘徊。
他关闭所有窗口,调出最后一份数据报告。屏幕中央,一条曲线突然跃起——某个未注册的爬虫程序正在抓取“夜莺”的呼吸频率波形图,Ip路径经过三次跳转,最终指向一个未授权的外联节点。
沈逸没有立即拦截。
他在后台输入指令:【启动混淆协议,释放虚假情感数据包,内容为“紧张-犹豫-短暂笑意”】。
数据包生成,自动嵌入公开接口。三秒后,爬虫程序更新抓取内容,将虚假波形上传至某个匿名论坛。
林悦发完最后一条预热动态,抬头说:“明天直播,我会说点什么?”
沈逸看着她,声音很轻:“说你想说的。”
她笑了,手指在键盘上敲下草稿:“大家好,我是灵音。今晚,我想带你们看看,那个从不说话的‘夜莺’,到底是谁。”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