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辽水师也在黄蜚的密切配合下,六千水师进行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裁撤了两千名老弱士兵,留下的四千名精锐则全部换装了护国军水师制式军服——靛蓝短褂、牛皮战靴,同时配发了腰刀和鲁密铳。
此外,训练科目也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每日的晨跑、火器射击以及旗语信号演练成为了常态,旨在提高士兵们的身体素质和战斗技能。通过这些严格的训练,水师士兵们的纪律性和战斗力都得到了显着提升。
随军家眷的安置是稳定军心的关键。张好古划出松江府新城东区,修建好的联排屋舍、发安家银五两。退伍士兵和冀辽水师家眷经考核后,进入松江纺织局、造船厂、机械局做工,孩童可入新式学堂。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军属生计,更将水师与松江经济深度绑定。有老兵感叹:“昔日在辽,妻儿冻馁;今日居松,竟得温饱……虽死亦愿效张公!”
换装后的冀辽水师算是脱胎换骨。后该部随护国军水师收复台湾时大破红毛番残部,新式火炮的威力令敌“船碎如齑粉”;多次护送商船队远航吕宋,扬威南洋,并且打回了东江,收复旅顺等战役。朝廷对此大加褒奖,命张好古将“松江练兵法”推广至浙江、福建水师。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社会经济层面。松辽机械总局因订单激增,吸纳匠户逾千人,带动了冶铁、木工等行业;新城居民区逐渐扩展为繁华市镇,商贾云集。时人记载:“松江之盛,甲于东南,夜不闭户,机器轰鸣之声彻晓不绝。”
张好古对冀辽水师的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其中一个关键因素便是黄祥与黄蜚之间的姑表之亲。这种亲属关系所带来的信任,使得黄蜚心甘情愿地配合张好古进行裁军和换装等一系列举措。
与此同时,张好古也巧妙地利用了这层关系,成功地绕过了朝廷繁琐冗长的官僚程序。这一策略不仅让他能够直接推行新政,还大大提高了改革的效率。
然而,军事变革并非仅仅依靠技术革新和制度保障就能够实现。它同样需要有能力的官员和稳定的财政支持,以及政策的连贯性。只有当这些条件都得到满足时,军事改革才能够真正取得成功。
这次水师换装,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军事改革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年三十,张好古却病倒在了病榻之上。尽管身体不适,但他的心中依然牵挂着军队的战前准备工作。因大战即将到来,护国军诸位将领,依旧在张好古的指导下做着准备。
而对于这场即将到来的战争,作战计划只有极少数人知晓。即便是后来的黄蜚,也仅仅知道要进行战斗,却对具体的攻打目标和敌人情况一无所知。
在松江府这个地方,普通老百姓们对护国军即将收复台湾一事浑然不知。然而,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有些工厂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放年假。这些工厂的工人们,在节假日里依然坚守岗位,辛勤工作。
为了犒劳这些值守的工人,工厂方面特别慷慨地给他们开出了双倍的薪水。这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激励,让工人们感受到了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和回报。
与此同时,松江府的所有店铺在年前也迎来了生意的旺季。有些店铺甚至因为顾客太多,忙得连晚上都无法关门歇业。这种热闹的景象在松江府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
随着百姓们手中的闲钱逐渐增多,他们的购买力也相应地增强了。这一变化直接刺激了松江府的各种产业,使得它们呈现出一片繁荣增长的态势。无论是制造业、服务业还是商业,都因为消费者需求的增加而蓬勃发展。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