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闹非凡的工业基地,数十家规模各异的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些工厂分布在这片土地上,它们的前后左右都被宽阔的水泥大马路所环绕,形成了一个便捷的交通网络,无论是货物运输还是人员流动都变得异常便利。
沿着江边,十几个大大小小的码头错落有致地排列着。这些码头不仅为工厂提供了便捷的水路运输通道,也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邮政司的公共大马车在三个县城之间穿梭不停,原本需要花费一天甚至数天时间才能走完的路程,现在只需花费十个铜钱,一天之内就能轻松往返数次。这大大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促进了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
除了邮政马车,还有许多拉货的大车在道路上来来往往,它们满载着各种货物,将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运进工厂,再将加工好的产品运往各地市场。整个松江
青楼和戏院也多了起来,许多落第的举人,年轻的秀才,也多了很多,不止是讨生活,是因为这里的薪资太诱人,有些工厂给那些文化人开出的薪资都赶上县令大人了,文化人能不多么?
酒楼,有的街上一整条街都是大大小小的酒楼。
松江府的繁华不止于厂房与码头。随着商路通达,城南的教坊司旧址旁新起了十二座彩楼,朱漆栏杆上悬着苏州来的绛纱灯。原在绍兴唱堂会的柳莺班整个班子迁来,班主指着新砌的戏台说:\"这儿一日的赏钱抵得过老家半月开销。\"更别说那些带着全套行头的徽州戏班,专等着给新落户的盐商们唱堂会。
落第的周举人在棉纺工坊当账房,每月八两银子的俸钱比老家县学的教谕还多。他那些同窗更各有去处:通算筹的去市舶司核关税,字画好的给商号写匾额,连最不善经济的李秀才都因通晓番话,被波斯商人聘作通译。茶肆里常听见这样的笑谈:\"十年寒窗挣不来顶戴,倒在这松江府换成了真金白银。\"
从望江门到状元桥,三百步长的街道挤着四十八家食肆。淮扬菜馆的灶台日夜不熄火,专做船商生意的海鲜铺子凌晨就去码头抢头网。最气派的是晋商合股的\"汇通楼\",三层歇山顶的楼子里能摆下两百桌席面。掌柜的得意道:\"上月光是糟鲥鱼就用了二十缸,绍兴黄酒进了五十坛——都赶得上南京城的用度了。\"
城隍庙前的空地上,说书人老徐新编了《张太守建新城》的段子,听客里挤着穿绸衫的商贾和短打的工匠。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