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皇帝的大力支持,张好古信心倍增,开始积极筹备各种资源的调配工作。他首先将目光投向了上游的黄冈和马鞍山等地,那里的铁和矿石资源丰富,将被最大限度地运送到松江府的工厂。此外,淮安的芒硝等物资、兖州府的煤铁以及福建、浙江的木材等,也都需要大量地进入松江府,以满足工厂的生产需求。
就在张好古马不停蹄地筹备各种资源的时候,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如同一道曙光划破了重重阴霾,传到了他的耳中——宋应星历经千辛万苦,终于通过水路将五台车床送到了张好古的面前!
这无疑是一场及时雨,给正处于困境中的张好古带来了巨大的帮助,解决了他一直以来的心头大患。而与此同时,兖州府也给张好古送来了一份厚礼,不仅有他急需的煤铁,还有一些额外的高岭土,这让张好古喜出望外,心中的喜悦简直难以言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好古逐渐意识到一个严峻的问题:松江府的资源实在是太过匮乏了,甚至连石灰石这样的基本材料都极为稀少。面对如此困境,张好古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两个解决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与邻近的府县进行合作,由对方负责建厂,然后供应松江府所需的资源。第二个方案则是由松江府出资,在对方的地盘上建厂,并向当地政府缴纳税款。
当张好古将这两个方案提出来后,大多数合作的府县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二种方式,即由松江府建厂并纳税。对于这种选择,张好古无奈地摇了摇头,心中不禁感叹:真是眼界决定发展啊!相比之下,陕西的陈其瑜是多么有胆识和魄力,他竟然敢毅然决然地建立水泥厂。
然而,张好古一旦下定决心,便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他雷厉风行地在宁波府和通州两地分别兴建了一座水泥厂,期望借此缓解松江府资源短缺的困境。
面对砖块供应不足这一棘手问题,张好古可谓是绞尽了脑汁,苦思冥想到了夜不能寐的程度。
如果选择从苏州、常州等地运送砖块过来,虽然理论上可行,但实际上却存在诸多困难。首先,路途遥远,这意味着运输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各种不可预见的状况,如恶劣天气、道路损坏等,从而导致运输时间延长,影响工程进度。其次,手续繁琐,涉及到多个环节的审批和协调,稍有不慎就可能耽误时间。更为重要的是,运输成本的增加无疑会使得整个工程造价大幅攀升,这对于预算有限的工程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经过深思熟虑,张好古决定放弃传统的运输方式,另辟蹊径。他想到了一个大胆的主意——制造制砖机器。于是,他立刻找来王徵和孙元化。
张好古深知,要制造出高效、实用的制砖机器并非易事。他亲自参与到这个项目中,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和对砖块生产工艺的深入了解,绘制出了多款草图。这些草图涵盖了各种不同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方案,旨在找到一种既能提高生产效率,又能保证砖块质量的最佳方案。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