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李翊不会像其父李弘基那般滥杀功臣,这意味着那些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取代了藩王地位的功臣宿将,其势力将完好无损。
若他们全部投奔皇太孙……
不,
即便只是一小部分。
这天下最终归属何人,仍是未知。
毕竟废太子李熙,体态臃肿,行动不便,断无亲自领兵作战之理。
而那位皇长孙李昱呢?
看他为了争夺皇太孙之位时所行之蠢事,
指望他?
简直是痴人说梦。
因此,当思绪至此,诸多事端已然明朗。
这天下,
不论文臣如何筹谋,
若论及汉王府出身的皇太孙李澈,
即便皇帝不传位于他,他亦能凭自身实力,夺得这天下!
不,
不是他亲手夺得,而是那些功臣宿将会齐心协力,为他打下这天下,再拱手奉上。
想到此种可能,那些心怀异志的文臣,只觉天塌地陷。
他们不敢置信,唯有自欺欺人。
杨辰,恰恰是那个洞悉一切、保持清醒之人。
“这些人,既无勇武,又无智谋,如何能与汉王世子抗衡?”
“若再与他们为伍,恐怕我自己也要陷入险境。”
念及此,杨辰下定了决心。
然而,恰在此时,李翊召集了群臣。
最新战报,已至!
谁曾想,大军北上未至饮马河畔,竟有战报传来?
难道是前方的斥候,遭遇了瓦剌铁骑?
不可能吧!
此地虽已离境,但距大明边境何其之近。
帝王李煜引领数十万雄师北征的消息,想必早已传入那些游牧部落的耳中。
他们怎敢在距大夏国界如此之近的地带,贸然发起攻击?难道不惧自身根基被连根拔起吗?
但凡理智之人皆能明了,
唯有待大夏的军队,持续深入草原腹地,
直至那数十万大军与大夏朝廷的后勤补给完全隔绝之时,
这些游牧部落,即便兵力不过十数万,才有可能凭借地利以寡敌众。
鞑靼的可汗阿木尔,竟胆敢背叛大夏,背后必有依仗。
阿木尔理应知晓,
在此地伏击大夏军队绝非明智之举。
故而,
这份战报究竟因何而来?
为何会出现在此地?
前方究竟有何变故?
自军阵最前沿直至帝王的御帐周遭,战报被迅速传递,沿途将领的目光皆聚焦于那策马疾驰的身影。
【此人莫非是刺客?】
【那老谋深算之人岂非要扮演一回千古一帝?】
【这感觉倒也有趣。】
【哈哈哈哈】
李轩心中暗自发笑,思绪飘远。
李煜:“……”
自己的孙儿愈发开朗,时常于心中戏谑,且自己竟能耳闻其心声。
这该如何是好?
心中闪过一丝无奈,李煜迅速收敛心神,凝视眼前送信之人。
此人面容虽饱经风霜,却难掩北方人中少有的清秀。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他的双手。
绝非自幼在马背上驰骋,擅长弯弓射箭的草原人士所能拥有。
李煜确信,此人乃大夏将士。
且,他是一名暗卫。
暗卫?
李煜神色微变。
“你所言战报何在?”
李煜淡然问道。
暗卫不语,只呈上一份帛书。
名曰帛书,实则乃将衣袖一半割下,于其上书写。
李煜接过那半片衣袖,细细端详,只见其上字迹皆为猩红。
轻嗅之下,竟有一丝血腥之气。
此乃有人以自身鲜血书写之密报。
李煜心中已生疑虑,细细阅读那略显潦草的汉字,不多时便已明了。
事态正如他所预料。
“诸位一看便知。”
李煜将密报递予众人,李轩身为皇太孙,地位尊崇,除李煜外,他自然是第一个阅览此密报之人。
果然,我就知道他不会背叛那位老谋深算的家伙。
李煜将那份密信接在手中,匆匆一瞥,心中已有了定论,但面上却故作惊惶,连忙将密信递给了下一人。
本应接手的是内阁大臣苏远,但李煜却绕过了他,将密信递给了站在一旁的镇国公萧瑾。
苏远一脸愕然:皇太孙这是对我们内阁有何不满吗?
萧瑾也是一脸困惑:皇太孙,贤婿,你这是在孝敬岳父,还是在给我挖坑呢?如此直接地将密信递给我,全然不顾及那苏大人的颜面,我究竟该不该接呢?
最终,镇国公萧瑾还是接过了密信。
而他并未大方地将密信转交给苏远,反而是自己细细研读起来。
阅毕,萧瑾又将密信递给了下一位贵族。
这一举动,与往常传递密信的方式大相径庭,立刻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
皇帝看过密信后,交由皇太孙李煜查阅,这本无可厚非。
但李煜竟将密信递给了镇国公萧瑾,还越过了内阁大臣苏远。
萧瑾接过密信后,也并未转交给苏远,而是继续传给了下一位贵族。
这……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