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皇祖父布置的两道难题,还是要解决的,不如这样吧。”
“提议以商贸的形式,诱导锡兰国自愿归顺我大明。”
“此计如何?”
朱逸峰平静地问道。
贵卿心中大为震惊。
这就是你说的反其道而行之?
你疯了吗?
好比有人说,我该坐着喝水,而我偏要倒立饮水以示不同。
这不是疯狂之举?
谁会没事倒立喝水?
锡兰国袭击大明舰队,已是赤裸裸的挑衅,更是对我大明皇威的挑战。
且三宝公公已将其国君擒获,正押往京城。
此刻你却要以商业手段与之和谈?
除非他们愿意放下国仇家恨,忘却国君被俘之耻,否则你这交易如何谈成?
人家不报复你就不错了,你还想从中获利?
还想凭此策略,与东宫太子之子争夺皇位继承人之位?
简直是痴人说梦。
此刻,
在座的贵卿们面面相觑,对未来充满忧虑。
朱逸峰望着这些贵卿们一脸沮丧,心中颇为满意。
“汉王的爵位不能失,汉王世子的地位亦不可弃。”
“但我不能让他们觉得我有过人之能。”
“否则,即便不引起上天的注意,”
“他们也会日日纠缠,让我忙于琐事,那我不就成了大明改革的先锋了吗?”
“我提出一个看似荒谬的理由,再行荒谬之事。但最终却能赢得这场较量,如此一来,他们便不会认为我是凭真本事取胜的。”
“日后若有难,他们也只会去找老谋深算者和我父亲,届时劳累的是他们,而我只需在一旁,摇着扇子,看他们忙碌。”
想到此景,心中颇为愉悦。
朱逸峰大力推动商业,背后原因远非表面那般简单。
事实上,包括贵卿在内,甚至东宫太子一方,可能都误解了老谋深算者朱棣的意图。
安南杀害使臣,老谋深算者派朱能等人征讨,如今安南已成大明交趾。
鞑靼人杀害大明使臣,随后鞑靼中最强的阿鲁台部消失,阿鲁台被擒,鞑靼大汗被朱棣驯服如奴。
这一幕幕,让大臣们对朱棣的真实想法产生了误解。
无论是文臣武将,还是太子贵卿,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朱棣要让两位皇孙领兵攻打这个小国。
尽管敌国君主已成我大明阶下囚,
大明的虎威依旧不可侵犯。
众人虽觉朱棣反应过激,但亦在情理之中。
总结不过一字——
“战!”
然而,朱明渊持有异议。
老谋深算者怎会轻易委派任务给两位皇太孙候选人?
他心机深沉,狡猾异常。
若以为仅凭征服这小国之功,便能稳坐太孙之位,实属妄想!
朱明渊猜测,
“老谋深算者的想法或许与我相近,意在沿海地带构建国际新秩序,核心在于商贸。”
“如此,既能巩固大明海权,又能减轻与邻国交往对朝廷的压力。”
“未曾想,这位看似平凡的皇帝,竟有如此远见。”
“的确如此。”
“商贸繁荣,非但不会成为朝廷负担,反而能滋养朝廷。”
且不论其他,大明货币之重,莫过于白银。
可大明几乎不产白银。
尽管大明乃农耕之国,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从未断绝。
这贸易之路,便是通往古老丝绸之路的草原之道。
商人交易,多以白银为媒介。
换言之,
大明不产白银,
一旦国际白银产量下滑,大明反而白银外流。
而大明税收,却以铜币兑白银缴纳。
铜银汇率,由国家官方认定。
若市面上白银稀缺,铜币过剩,则白银升值,铜币贬值。
百姓需更多铜币兑换白银缴税,无形中加重了负担。
另一方面,
军饷以铜币发放,按官方指导价计算。
实则军饷缩减。
士兵报酬减少,谁还愿为其效命?
长此以往,
大明军队战力必衰。
朱明渊对此心知肚明。
大明未来之危,除小冰河期天灾外,
货币失衡亦是关键。
草原丝绸之路的白银外流,
而沿海之地,则是白银流入。
当然,
为了华夏千秋伟业,
倘若纸币能够稳健流通,而非掠夺民众财产,
华夏理应能够抵御部分国际白银短缺所带来的恶劣后果。
然而,
纸币自先祖李渊时期便已信誉受损。
自官员至商家,再到黎民百姓,对纸币皆避之唯恐不及,毫无信任可言。
继续推行纸币,只会劳而无功。
“因此,要让华夏王朝自此时起,成为周边众多国家的国际规则制定者。”
“并且始终与国际发展同步,甚至发挥引领作用。”
“华夏应即刻着手积累金属货币。”
“同时,构建自身的纸币体系。”
非纸币,而是能在钱庄——不,此时代称为银号中,兑换为金属货币的银票!
此乃首要步骤。
最终目标,无疑是创立华夏银号,赢得周边各国的信赖。
使其他国家的民众,乃至官员,乃至君主,皆愿将毕生财富寄存于此。
届时,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