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整个正面壕沟都被浓烟所笼罩,火光冲天,土石四溅,不到三秒钟,更大的爆炸声此起彼伏的在俄军阵地上炸响,那是被搬运到炮兵阵地的火药殉爆造成的声响。壕沟中的俄军士兵们根本来不及躲避,瞬间就被这恐怖的火力淹没。
城墙上,菲多特侯爵手中的望远镜仿佛失去了重量一般,无声地滑落,掉落在地上,摔得粉碎。他的嘴巴张得大大的,满脸都是不可思议和惊恐的表情,仿佛看到了世界末日一般。
朱由校非常满意这个效果。要知道这种火箭炮能够提前三个世纪出现在这里,那可是军事研究院拿着他画的简易“喀秋莎”火箭炮图纸,对照着在兵仗局吃灰的“一蜂窝”火箭发射架,一点一点摸索出来的。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却耗费了他们长达数十年的光阴!然而,当这山寨版的“喀秋莎”被当作送给俄国的贺礼,以庆祝他首次踏上战场时,朱由校的脸上绽放出了无比灿烂的笑容。
想象一下,50 乘以 32 等于 1600 枚火箭弹如雨点般砸落在一块面积仅有 2 平方公里左右的战壕之中。这场景,简直比 1600 门火炮同时开火所制造的威力还要令人胆寒!
诚然,火箭炮车的准星实在是差强人意,一次齐射,能够打掉多少龙元。即便瞄准了目标并发射,最终炮弹的落点也往往会偏离目标,覆盖到目标周边五十米甚至百米开外的区域。但是,这又何妨呢?因为火箭炮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能够一次性发射 32 枚火箭弹!如此一来,数量上的优势便极大地掩盖了炮车准星不佳的问题。
既然无法做到精确打击,那就干脆以数量来取胜吧!这便是朱由校心中的盘算。
近卫第1师师长朱议汴无比的镇定,他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地方阵地上那滚滚浓烟,仿佛能透过烟雾看到敌人的一举一动。一边不等浓烟消散,战机稍纵即逝之际。
他果断吹响了口中的哨子,炮车身后的辎重团工兵营便立刻越众而出,奔向敌阵。隶属于辎重团的工兵营,其实早已处于高度待命状态。早在朱议汴下达命令之前,他们就已经开始了人员和装备的集结工作,确保所有必要的设备和物资都准备齐全。
一声令下,一千余名工兵如离弦之箭般迅速出动。他们两两一组,推着数百辆双轮板车,车轮滚滚,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为他们加油助威。这些工兵们训练有素,行动迅速而有序,以惊人的速度抵达了作业现场。
一到现场,工兵们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们动作娴熟地将一块块事先准备好的木条从板车上卸下来,这些木条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加工的,质量上乘,尺寸精准。
两人一组,配合默契,他们将木板两两拼接在一起,就像拼图一样,每一块都恰到好处地嵌入其中。不一会儿,一条长度约三米、宽度为一米的木板便拼接完成了。这条木板虽然看似简单,却是工兵们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它将在接下来的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木板被铺设到壕沟上,瞬间“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让俄国人自以为偷师成功的天堑壕沟,就这样,被明军给破解了。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