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分舰队司令郑芝龙的一声令下,二十艘军舰上,数百门火炮疯狂的倾泻着炮弹。瞬间,贝劳城陷入了一片火海之中。
这座依托海港修建的土石城堡,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猛烈的热兵器洗礼,一天不到的时间,靠海的那一面城墙便消失在了众人的目光中。
城池中,四分之一的木制建筑被炮弹摧毁,军民死伤无数。
还没等陆军正式发动攻城战,城中便举起了白旗。
二月底,六万明军不费吹灰之力彻底拿下了贝劳苏丹国全境。
同月,一支由明101师为主力,融合了文莱苏丹国投降军队的三万明军,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翻过伊兰山脉,踏入了马来族达雅克苏丹国的领土。
然而,101师师长郑维城并没有像黄得功那样幸运。当他率领着大军进入这片陌生的土地时,数万达雅克人民在苏丹的号召下,毅然决然地与明国人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丛林战。
这些达雅克人展现出了惊人的智慧和勇气。他们巧妙地利用了伊兰山脉的地形优势,无数的丛林和河流成为了他们天然的掩护。他们手持简陋的弓弩,却能在茂密的植被中如鱼得水,与武装到牙齿的明军展开了一场你来我往的激烈对抗。
这些土着并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他们深知在这片广袤的山林中,有着无尽的资源等待他们去发掘。他们根本不惧怕茂密的丛林和高山峻岭会让他们找不到食物。相反,正因为他们的武器简陋,山林中无数的竹林便成为了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弹药来源地。
尽管明军在装备和训练上占据优势,但面对达雅克人的顽强抵抗,他们也逐渐陷入了被动。这场战争变得异常胶着,双方互有胜负。
最终,即使这路明军成功地攻占了达雅克苏丹国的所有城镇,但此起彼伏的袭击却从未停歇。达雅克人如同幽灵一般,在山林中穿梭,给明军带来了无尽的困扰和威胁。
消息很快传入了范文程的耳中,作为一名毫无缚鸡之力的文官,他最终选择了不顾自身的安危,果断的亲临达雅克城。
在详细的询问了郑维城以及底下的军官之后,范文程将自己关在了苏丹王宫内三天。
三天后,他走出王宫,并给明军下达了一条未来备受争议的绝户计。
将101师拆分成以连为单位,配合一千文莱军,组成二十七路剿匪军。并限期三个月时间,肃清达雅克境内所有抵抗力量。
范文程指出,这抵抗力量的意思为,但凡手中拿有木棍、铲子、菜刀,身上服装有异于其他土着百姓的,皆可当做敌人。
自此,明军在加里曼丹岛开始了为期三个月,被后世称之为达雅克大屠杀的剿匪行动。
短短三个月时间里,原本有着五万余人口的达雅克苏丹国,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剿匪行动中,死亡了超过两万人,还有两万人要么钻入了深山老林,要么改头换面逃入了其他苏丹国成为了难民。同样的,这场激烈的剿匪行动,给101师带来了千余人的伤亡,同行的文莱军也死伤了五千左右。
这一仗,彻底让明军警醒过来,他们可是侵略军,他们的友好只能够给予那些愿意服从明国统治的百姓,而不是那些冷不丁给你来上一箭的抵抗军。
广告位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