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 > 第421章 移民的目的

第421章 移民的目的(第2页/共2页)

广告位置上

对于那些联名上奏的藩王们,朱由校下旨严厉驳斥,并对其中一些言辞激烈者,直接将其发配到凤阳去守灵。这种惩罚措施无疑是非常严厉的,让其他藩王们也不敢再轻易出声。

对于那些上奏要求洪承畴以死谢罪的官员,朱由校更是直接将他们贬官、流放,以显示朝廷的威严和决心。

而对于民间的强烈反响,朱由校和洪承畴则采取了另一种策略。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大肆宣传越南、菲律宾等地是如何的物产丰富、收成丰硕,以及那里的风景是如何的宜人。他们试图用这些美好的描述来转移民众的注意力,让他们相信朝廷的决策是正确的,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

总而言之,在朱由校和洪承畴的这番连敲带打之下,这个拥有千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庞大国家的车轮,终于开始被帝辅二人艰难地推动起来。尽管这个过程充满了阻力和困难,但他们依然坚定地前行着,决心要将这个国家带入一个新的时代。

......

首先响应朱由校旨意的便是军方。

最先行动起来的便是北洋舰队,三月中旬,大沽口外海、山东海面,汇聚了五百八十艘各种型号的海军舰只。这里已经是除了五级战舰和辅助船只以外所有的主力战舰了。

这五百八十艘主力战舰,满载更是达到了三十六万吨。如今他们还需要花费一到两个月时间卸载船上所有的火炮等不必要的军备,以空出足够大的空间来容纳更多移民。光北洋舰队这一支海上力量便能一次性投放二十万人。

也就是说,三支海军舰队,一次性可投放六十万人以上。更别说,三支舰队共计还有两千艘运输船,还能装载五十万人。

也就是说单凭海军,一次性可解决一百一十万人的投送任务。

加上户部临时租赁的全国海商的船只还能解决四十万人的运力,也就是说需要十三次才能将两千万人投送完。

所以,光靠海运顶多只能完成半数任务,那么陆路的重要性便显露无疑。

好在全国各省的省级水泥路,至少都是能使四辆马车并排通行。

二月,直隶第一批百姓登船。同月,河南、山东、百姓同样登上了船只。

之所以这些省份的百姓愿意背井离乡踏上这条未知的道路,原因有二。其一,乃是朝廷的公信力。如今的大明朝廷,在百姓心中便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其所言所行,往往被视为权威和准则。如今,朝廷发出了这样的号召,百姓们自然会对其产生信任和依赖。其二,两个月来,北方地区几乎滴雨未下,这对于以农业为生的百姓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百姓有时候是愚昧的,可能会上一些滑稽的当。但他们在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时,却表现出了惊人的睿智。他们深知,没有雨水,田地就会失去水分,旱灾和蝗灾将不可避免地接踵而至。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朝廷的一番苦心,他们才会比任何人都更加理智地做出选择。

于是,一个村连着一个村,全部人都离开了自己的家园,踏上了充满未知的迁徙之路。无数的县城里,超过三分之一甚至半数的人都选择了离开。他们并非不想留下,而是实在无法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面对如此绝境,他们还无法做到坦然面对。

然而,在这艰难的时刻,各地政府却展现出了令人感动的一面。太仓洞开,官府和士绅们纷纷设立粥棚,为迁徙途中的百姓提供必要的能量。这些粥棚虽然简陋,但却代表着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百姓的关怀与支持。在这一刻,全国上下一心,共同面对这场国难,其场面既悲壮又令人振奋。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777.net

广告位置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