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起十年前,东林党与浙党、齐党、楚党的文官之斗,如今的朝堂将会呈现一副文武之间的对抗。
诚然,没了这党,那党。文官与文官之间因为朱由校的关系,已经被彻底分成了两个阵营。
一个是传统文人的保守派,他们认为如今的大明更应该解决自身的问题,而不是一直对外用兵。你还别说,十年来,文人的地位虽然一度被朱由校拉下了神坛,仅留下了在赋税上保持着免税的特权。但是,士绅阶级是不可能彻底被根除,哪怕是打倒了一批,还会有一批重新出头。
对此,朱由校心里很清楚,对于这帮人,只要他们不阻碍自己改造大明、发展大明的计划就行。毕竟,他深深地知道,想要把这些人都杀光,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部分文人曾经接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如今的大明已经到了必须进行彻底变革的时候,否则就难以找到出路。而在这些人中,有一些像徐光启这样的开明人士,他们也持有相同的观点。
正是在徐光启执政的五年里,大明在对外用兵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这主要得益于没有了内部的干扰和牵制,文官们能够专心治理国家内政,武将们则可以毫无顾忌地驰骋沙场,而工匠们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也正是因为如此,菲律宾、越南、东四省等地区才得以回归大明的怀抱。这些成就,随便拿出一个来,都足以让朱由校的功绩与开国的两位皇帝相媲美。然而,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离不开文臣们的不扯皮、武将们的不怕死,以及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所以,朱由校相信,凭借着新时代的文人的支持,张维贤也并非不可能登上首辅的宝座。
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当候选人产生之后,整个朝堂都震动莫名。
自太祖建国伊始,武人从来没有过插手政事的一天。而朱由校公然推举张维贤为首辅,彻底的刺激了文官那脆弱的心灵,他们自然是不肯善罢甘休的。
从地方到中央,掀起了一股反对的浪潮,那些始终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不肯投身时代大浪潮的顽固士绅阶级拼命的反对着皇帝朱由校的提案。他们只有一个心思,那便是绝对不能让武人上台执政。
有人反对,自然就有人支持。那些离开了土地,投身于时代大浪潮的开明士绅,他们紧跟朱由校创办的龙骧商会,在对外贸易中赚得盆满钵满。无论是行商海外,还是行商蒙古草原,这些士绅们都收获颇丰。
随着眼界的开阔,他们深知这个地球并非只有大明一个强大的政权。如果大明不积极寻求变革,那么终有一天会被时代所淘汰,而天朝上国的荣光也将从大明身上彻底消失。这是他们绝对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正因如此,这批开明士绅成为了大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他们的努力下,大明的商业氛围异常活跃,甚至超越了封建时代的任何一个朝代。
沿海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众多的造船厂,这些新式商船在大江南北、东海和南海的海面上穿梭往来。它们不仅促进了大明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也为大明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这些人都成为了张维贤和朱由校最大的支持者,他们对于皇帝推举张维贤做内阁首辅自然是乐见其成的。
广告位置下